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距高碑店50公里,距保定90公里。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清西陵北行60公里有云居寺,南行有狼牙山景区。
出行方案
周六早可选乘的车次有:
K186衡阳——京西,邯郸早4:13分开,8:48分到高碑店
K184南阳——京西,邯郸早5:01分开,9:52分到高碑店
票价可能50多元。这两趟车上可能人多,相对艰苦些。
4408/4409邯郸——张家口,邯郸早8:55分开,15:11分到高碑店
票价26元。
高碑店下车后走112国道,骑行50公里到清西陵。晚上住清西陵。
周日早清西陵骑行90公里到保定,中途有狼牙山景区。
到保定返邯的车次很多。如果在保定住下,第二天早上有4407/4410张家口到邯郸的列车,保定早4:32分开,8:05分到邯郸。K7725/K7728秦皇岛到邯郸的列车,保定早5:19分开,8:45分到邯郸。
如果时间充足可多玩一两天。
清朝的皇帝在北京有两处陵墓群的原因是顺治首先选择了河北遵化作为陵寝,随后有康熙帝跟随。至雍正帝时,他放弃了东陵,选择了河北的西部另建陵寝,这一处就是西陵。为什么会如此?历史上有很多的解释,
清东陵位于唐山所辖遵化市马兰峪镇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陵区面积原为2500平方公里,现为48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建筑群。陵区内共葬有清代帝、后、妃、嫔、福晋、格格等157人,其中帝陵五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现开放八陵四宫三馆一庙,其中开放地宫面积500平方米。2000年,清东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东陵、清西陵同时于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大会上,被成员国全票通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分别于今年4月和5月举行了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揭幕仪式。 这里有去年9月份去唐山附近清东陵的几张照片:
| |
|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概 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综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了解历史的好处:应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于新的问题的出现。 善的力量还是比恶的力量进化更快,这是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一个原因。了解历史真相,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历史研究能带给人愉悦感,另外还能宣扬自己的文明以获得快乐,
懒猫儿:
学习历史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途径。我们为什么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不是别的民族的成员,我们与其他民族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认同感。有着深刻华夏历史意识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学习历史是我们祖宗崇拜文化的惯性影响。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我们可以不在其他人面前下跪,但在老祖宗面前更多的人还是要跪下来的。也正因为此,我们也特别重视先人的历史,这是我们的一种感情,很难用理性来衡量。
学习历史是慰藉人们感情的一种方式。抑郁惆怅者在历史中找到知己,报国无门者通过历史来借古讽今;知足常乐者在历史中安贫达命,踌躇满志者以历史来抒发意向。不同性格的。不同命运的人都在历史中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一种独特的气质。三国风云唤起人们的磅礴之志,魏晋历史铸就人们的桀骜不驯,汉唐盛世激起人们的自信豪迈,两宋衰弱使得人们哀婉惆怅,元清扩张凸现人们铁血杀伐。千姿百态的历史现象塑造了万紫千红的魅力人格,学习历史可以汲取兴盛衰亡的教训。
“历史有什么用?”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布洛赫曾遭到其幼子此般的质问。他用生命最后的时间所写那本小册子《历史学家的技艺》(最近新版名为《为历史学辩护》)中提到了两点,首先是历史自身的魅力,其次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利益。这两点就把一切的存在价值囊括其中,我们毋庸赘言,只有默默相对。
历史的“用途”(指严格的实用意义上的“用途”一词)不应该与历史学的存在合法性混为一谈,哪怕将历史学作为一门史学家的纯粹娱乐来看。当我们一定要从中挖掘“有用之处”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急功近利的时候。
在不太准确的层面上,想来题目“学习历史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史学存在的意义”。一言以蔽之,还是要用布洛赫的话:“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存在的理由。”
不仅自己是中国人 而且中国历史本身就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代表着东方世界的文明 后面的自己想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什么事都是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吧。
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2.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3.提高文化修养;4.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了解中国的过去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今天中国的政策和社会现实!!!
2.对于你个人来说,你可以吸收古代成功人士的经验也可以从失败的人物身上吸取教训.
3.你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社会,知道什么是社会的主流,更好的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4.你可以从古代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楷模,以他为榜样,这对你的人生会有很大作用.
5.你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从而很好的理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比一般人要看得深.
总之,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对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学习了,受益匪浅。你是历史老师?
期待有人同行。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bs.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