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骑游的好时节,楼前的鲜花争奇斗艳。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12
走107国道是个好主意,总走中华路一路向南令人厌倦。图为刚刚骑过南环路立交桥。
好吃是懒驴们的共性特征,歇了半年几乎忘记了此习性,出门前吃包子两个,见众驴准备吃饭才知道自己健忘。呵呵,继续吃,集了A费不吃也要均摊。图为在马头某早点铺即将共进早餐。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15
这两年走峰峰一线极少,再次行走在这里很有新鲜感。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18
早晨,东北风吹得柳枝摇摇摆摆,逐步进入夏季还是多走东、西方向较好,能够尽力避免逆风骑行。
作者: 终极自由 时间: 2014-5-8 22:19
子民的照片很牛呦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20
梳理过的土地中间,居然保留着片片野花。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2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8 22:28 编辑
没有“大炮”的相机镜头,就像退了膛的猎枪,“打鸟”就力所不及了。
在峰峰迎宾大道的广场旁小歇。近处,是我的“老黑驴”,由于其“年老色衰”我越来越不爱它了。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5-8 22:30
我们的家乡也很美,美在每人心中!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31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任何一座城市的边缘都有造型各异的迎宾建筑,就像领导嘴巴上始终挂着最新政治口号一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33
黑龙洞黑龙庙,文献记载始建于唐代,清朝时期民间曾经集资重修,当前黑龙庙的建筑风格显然已经不是唐代的建筑形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35
随着国家对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峰峰的未来环境会好于邯郸,山有水则灵、城市有水同样灵气。图为高楼林立老城新貌。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40
黑龙洞曾经是滏阳河的主要水源之一,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它已没有了那般豪气。
当前的滏阳河水自何处供给,未曾咨询了解过,但历史上其河道宽阔航运业极为发达,古人诗曰:“一弯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红堤”足以印证当年航船往来的盛况。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5-8 22:43
子民的每张照片既精炼又有故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44
黑龙洞下方的水池是赏景游泳的上佳之地,这些年常常干涸,期盼政府加强水土保护大搞植树造林,就如济南趵突泉一样恢复它奔涌不息的壮观景象。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47
十几年前兴修的橡胶水坝,让水源日衰的城市恢复了那么一点“滏河倒影”的韵味。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51
元宝山景区入口处,新修建的气宇轩昂的石雕牌楼。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54
石雕牌楼前,做集体合影的一干人员,观这些人的年龄,应是同学聚会。若是共党召开什么什么培训或会议,当下绝不敢如此招摇。
东拉拉西扯扯,还是回到骑行上吧。图为进入白土镇,延此岔道向陶泉行进。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2:57
远处,新建的厂房为寂静的山区增添了些许活力。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00
花椒树的枝杈上,正在萌生的果实。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02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很难相互妥协。图为途中经过的石灰场。
作者: 丫头骗子 时间: 2014-5-8 23:03
真晕,这就是慢驴也骑到了~~~才到元宝山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06
花型类似槐花的野花,但叫不上它的“芳名”。
在白土镇吃过午饭后,众懒驴已无心骑行,驶出镇子便东张西望找寻露营地点。呵呵,休息不好如何能更好地赶路?图为在杨树林中吊床午休。
作者: 无所谓 时间: 2014-5-8 23:09
照片好,文章好,继续,继续。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09
“恐怖分子”萨达姆·侯赛因,黑皮肤、扁脑袋、深眼窝、大眼睛、卷头发,若是混迹于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队伍中,俨然就是一个西亚人,他哪里还是中国人吗!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11
照片中面孔清晰的主,外号“杜老大”,呵呵,在家排行老大。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14
露营地选址不佳缺乏隐蔽性,被一位乘车路过的美女发现了。图为该女子探头探脑正在窥探究竟。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22
爱被拍照的“老齐”,在山上对我说:“想法子,给我拍张托着月亮或是太阳的片子”,为这事跟他开了好一会玩笑,真是老掉牙的招式。
下坡王“老郑”,上坡一般、下坡时快的连相机都捕捉不到他。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28
几个没“良心”的家伙,骑车出来玩从不带相机,回家之后索要照片跟阎王爷催命似的。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31
若不是不知道“花驼”的具体位置,说什么也不会只睡一个小时就开始赶路。图为路经的岔口村。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4-5-8 23:31
子民的帖子总是耐人回味意犹未尽绕梁三日余音未尽。不学无术者看的丈二和尚如坠云雾。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37
骑累了,推车前进。跟家常便饭一样寻常,这些个懒驴很爱惜各自的“玉体”。走在最后边的是“猪头”小队长,若是严格意义上讲我才是最后一个。呵呵,有点五十步笑百步啦。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44
左上角的仿古建筑,是位于岔口村北面小山上的人造景观“摩崖寨”,蹬单车是辛苦活,赶路还来不及呢,哪有心思上去瞧瞧。
西部山区历来缺水,巨大的集水池是早年浇地、饮牲口的重要保障。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49
打听前进线路的间隙,在岔口村的关帝庙旁休憩。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52
继续向山中进发,拍这张照片时“下坡王”已经消失在了远端的转弯处,就像百姓常说的那样“跑的比兔子都快”。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8 23:56
就整到这吧,要去关注一下乌克兰局势,再看看叙利亚战况,
明天抽空更新。
作者: 散发扁舟 时间: 2014-5-9 08:41
子民出品,必属精品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0:50
在距离炉峰山六公里处,终于看到了“花驼”村的交通指示牌。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0:54
主干道上,来炉峰山附近休闲的城里人为数不少车来车往,但与知名景区相比可就寂静的不得了啦。
担心路牌指向不准确,向下山车辆的司机进一步咨询。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0:56
寂静的大山悄无声息,让久居城市的心也变得宁静了许多。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0:58
通往“花驼”村曲曲折折陡升的小路。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00
刚刚走过的上山路,其垂直落差不算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04
坡度看似不大,骑车上行能累死个人。
不知名的野花,在路旁在岩石边孤寂的开放。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07
山谷相对开阔,农田遍布其中。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10
本人相貌不咋的,“老黑驴”全权代表啦,让它露露脸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鼓鼓劲打打气调动调动积极性。
作者: 丫头骗子 时间: 2014-5-9 11:11
有文化真可怕,怎么就可以写出这么大段的文字,重要的是让人看着不烦~~奖励继续写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5-9 11:14
子民 发表于 2014-5-9 11:10 
本人相貌不咋的,“老黑驴”全权代表啦,让它露露脸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鼓鼓劲打打气调动调动积极性。 ...
看这张照片,可知子民登了多大的坡了,腿酸唄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16
就道路的短距离垂直升高来看,其坡度很可能要大于国内任何国字号的交通线路。
作者: 松边醉倒 时间: 2014-5-9 11:19
因只有三天时限,众驴仅是口头附和,内心皆洞察其傻跑傻骑的“险恶用意”,虽有晋之美食、美酒作诱惑,然众驴均无诚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24
在梯田中栽种红薯的老夫妻,见我们经过便兜售起了自家的韭菜,交通不方便种植规模小,收获的果实外运成本很高,导致人们常常说的“山里的东西运不出来”。
梯田紧临着道路,道路环绕着梯田。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33
老夫妻的浇地水窖,竟然在路的中央,看来在修建村村通道路时,路的选址或是改道、或是过去的羊肠小道就在水窖的旁边。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36
观“之”字形的上山路,距离山顶已经不远。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38
近期,大气质量好的出奇,眺望远山风景异常通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4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9 11:42 编辑
大约下午17点,终于抵达“花驼”村。图为小红旗的后面便是此行的终点。
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山脊,沐浴在傍晚轻柔的夕阳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4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9 11:46 编辑
传统村落—磁县“花驼”村,太行山区极普通的小山村,只是坐落在山顶高处。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47
村内,老旧的石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49
石块修砌的凹凸村路。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52
太行山里的村庄去过一些,总体印象生机勃勃,唯独此地显得异常冷清。图为蹒跚行走的留守老人。
城里的人想往这里的宁静,这里的人厌恶大山的贫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1:56
“花驼”村没有农家乐,一行人寄宿在了村委会,住宿条件极其简陋,收费水准却不低,饭菜价格更有些离谱。图为村委会的院落。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2:02
村委会桌子上的老提篮与大瓷碗。晚上,在村委会吃饭,连个酒杯都没有,只能拿大瓷碗喝酒了;没有菜碟,只能用大瓷碗装菜了;没有茶杯,只能用大瓷碗喝烧开的窖水,就好像这帮人都是酒囊饭袋一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12:04
木有子弹啦,整理之后再更新吧。
感谢观看此帖及发表言论的骑友。
作者: 又见炊烟 时间: 2014-5-9 12:10
一直不敢插话,终于等到告一段落
,哈哈,很好奇花驼村除了大瓷碗还有啥新鲜事,继续跟踪子民帖子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17
“下坡王”老郑,嬉皮笑脸的模仿着农村妇女的生活姿态。
此时,已经下午18点,来一趟不容易,需要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山村的风貌。图为附着了较多杂草的石阶路,感觉小山村人气不旺。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21
路过它的领地时,这只浑身上下干干净净的小畜生“兴奋”的喊叫 ,吵闹一阵见没有回应,自顾自的跑开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24
山村不大,沿着土石路漫无目的走哪算哪。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26
“花驼”村地势较高严重缺水,与其他西部贫困山区一样,当地人用水完全仰仗积蓄的雨水。图为修砌在梯田旁的储水窖。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29
山顶的低谷中,农田层层叠叠。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32
夕阳照耀着异乡人。
太行梯田,美如画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35
路旁,山里人躲避风雨的低矮石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37
旧时,农民从事的都是小农经济,祖祖辈辈依靠有限的薄田维持生计。山区的农民则更为艰难,在靠天吃饭的同时,世世代代前赴后继奋力的拓展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才有了令后人为之赞叹的山中梯田。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4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9 22:42 编辑
几位老兄,背靠梯田留个影。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44
尚未长出农作物的梯田,给人以一种清新之美。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4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10 08:06 编辑
呵呵,为了照这张相,几位老兄装模作样的注视着一个方向,嘴里不住的叨咕“都看那块石头”。
同样是在太行山,世居高处的农家与低处人家相比,经济条件与生存环境差别巨大。图为在梯田旁隐约可见的庄稼人。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52
快19点了,溜溜达达回返寄宿的村委会。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2:55
近些年,因条件艰苦,“花驼”村人口外流严重,像这样很普通的砖石房屋,在村内竟然为数极少。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3:01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10 08:08 编辑
在院落中游走的狗。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9 23:22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9 23:23 编辑
同志们好 发表于 2014-5-8 23:31 
子民的帖子。。。
哪里是花驼?就是梁山嘛。
莫非是为了搞活经济,将村名改的洋气啦?
就像口上水库,改成了京娘湖一样吗?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8:15
梯田边缘高高的围堰,也只有从前的山里人,能够凭借着持之以恒的毅力修筑而成,现代人已经耐不住这份清苦。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8:34
在绿树丛中,散落着为数不多的民居。
回望走过的碎石路和高耸的树。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8:37
图片右下角,是“花驼”村里难得一见的坡顶瓦房,它是村里唯一的庙堂,是村民们祈福的场所。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8:43
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讲,当前的“花驼”村农户和人口已大半离去,就是在其兴旺之时,农户也不足八十家,人口仅三百有余。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8:46
石碾锈色斑斑,不知多久未被使用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09
如今,小山村只剩下几十位留守的老人和孩童,整个村子显得沉闷不已。图为依然完整的老石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11
难觅人迹的村中街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13
据村民介绍,抗日时期八路军的兵工厂就位于村庄之内,如今在一些老屋的外墙上安装导游牌,意在借红色遗迹发展山村旅游经济。至于现在标注的房屋,是不是当年兵工厂的具体所在,也只有当地人能够说得清楚。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1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10 09:23 编辑
雕花刻字的门楼,在“花驼”村里十分少见。
忍受不了严重的缺水、忍受不了山区的贫瘠,“花驼”村过半数的人家或外迁或打工,而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山村。图为正在荒废中的农舍。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5-10 09:21
子民 发表于 2014-5-10 09:11 
难觅人迹的村中街巷。
典型的农村街道石板路经久耐用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5-10 09:22
子民 发表于 2014-5-10 08:46 
石碾锈色斑斑,不知多久未被使用了。
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这些慢慢成为了回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24
生机尚存的人家。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27
满地的枯萎落叶,印证着我所“闯入”的院落,已经没有了人烟。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28
太阳能、卫星天线,显露着小山村与文明社会间赢弱的一丝联系。天色昏暗,图片噪点多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35
贴在墙上,已经褪了色的元宵节集资名单,流露出“花驼”这一深山村落的经济状态。
暗夜,闻不到犬吠、听不到幼儿的哭闹,唯有弯月高悬。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38
缺水,无法洗漱,在村委会昏暗的灯光下,囫囵入眠。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09:40
尚有5月3日的不多的图片,整理之后下午更新。
作者: 太行骑游 时间: 2014-5-10 09:54
本帖最后由 太行骑游 于 2014-5-10 10:00 编辑
子民 发表于 2014-5-10 08:37 
图片右下角,是“花驼”村里难得一见的坡顶瓦房,它是村里唯一的庙堂,是村民们祈福的场所。
这个角度,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
_MG_5749.jpg
(103.89 KB, 下载次数: 8)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20:47
更新完最后的内容。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5-10 20:49
五月三号,骑游第二天的清晨,在睡眼惺忪中,首先关注并亲临了这个地方。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bs.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