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回想1980年代初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导、影视,也给那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进入1990年代,随着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对越自卫还击的题材从各种媒体上基本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之至。
有一段时间,笔者无事可做,于是上网搜了几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电影来看。有《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闪电行动》、《蛇谷奇兵》。
从拍摄时间上看,8部片子分三个时期:
1980年代初期:《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
1980年代中期:《高山下的花环》
1980年代末期:《闪电行动》、《蛇谷奇兵》
从情节类型上看,分为二种:
以《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新兵马强》、《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为一种,讲的是城市兵(如农虎南、黄永亮、赵蒙生、侯方)和新兵(如马强、巩大方)等,是如何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磨去了身上的骄娇之气,成长为报效祖国的勇敢士兵的故事。这种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则是1980年代初期时普遍的青年理想失落,感到迷惘,而商品社会大潮的涌起也在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
《长排山之战》、《闪电行动》、《蛇谷奇兵》则为另一种,以真实发生过的战役为背景,描写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战斗场面紧张激烈,悬念丛生,扣人心弦。
当年出演这些影片的一些演员一直奋斗在影坛上,如今已成为了大腕级人物,如饰演某连指导员赵蒙生的唐国强、饰演老班长姜元的孙海英、饰演坦克穿插营营长肖军的郑晓宁、饰演越军特工队长阮雄的赵小锐、饰演狙击手梁国柱的储智博等。有意思的是,《铁甲OO八》中农虎南的童年时恋人,是当时仅有11岁的许晴饰演的。而《闪电行动》中舍身滚雷的战士林小亮,则是人们都熟悉的“潘冬子”祝新运饰演的。饰演《花枝俏》中黄永亮的是当年的著名青年演员宝洵,他和肖雄主演的《苦果》曾经广为人知,可惜此人后来随出国潮去了新西兰,在中国影坛上消失了。饰演《新兵马强》中巩大方的沈冠初曾在《叛国者》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有过精彩表演,也是当年有名的青年演员。在《闪电行动》中饰演侦察参谋刘凯华的杜振清有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后来还演了《中国勇士》中的我军特种兵军官,现在则是人艺的著名演员。
从影片的人物塑造上看,坚毅顽强的农虎南、憨直可爱的马强、爱发牢骚的靳开来、顽劣不羁的黄永亮、性格多柔的赵蒙生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高干子弟当年都在军中服役,影片中的赵蒙生、梁青青、农虎南、侯方、小北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对越作战发起前,也确实有一些领导干部打招呼,递条子,要把自己的孩子从战斗部队转出去。赵蒙生和侯方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结果遭到了老军长的雷霆痛斥。当然,更多的是像梁青青、农虎南、小北京这样的高干子弟,努力到第一线杀敌报国,英勇战斗,甚至牺牲在了战场上。那一代的很多老军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了战场。像开国中将王必成、少将江燮元,都是家中几代人同上战场。
梁三喜、靳开来,则是另一种典型,朴实的农民子弟,从军报国,流血牺牲。梁三喜隐忍负重,牺牲时的唯一遗物,就是一张染血的欠账单。靳开来爱发牢骚,为了给战友们解渴,去越南老百姓地里砍甘蔗,不幸触雷牺牲。因为违犯纪律,没有得到军功章。他们来自中国最普通的社会阶层,也代表了最普通的军人形象。
黄永亮,文革动乱中被耽误的青年形象,顽劣不羁,流里流气,不好好从军,甚至开小差逃回家。这样的人,在军队的大熔炉中经受了锻炼,逐渐提高觉悟,积极向上,在战场上勇敢作战,最后光荣牺牲,也不愧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马强、巩大方,普通新兵,正直善良,单纯可爱。他们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战友情,爱恨分明,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他们就好像是我们的朋友,生活在我们周围。
从这些艺术典型身上,能够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曾经看过很多前苏联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其中千军万马、战机如云、坦克奔腾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再观我们的战争影片,千军万马、血肉相搏的场面不输于人,然而现代化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景象,则难以见到,更多的是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与敌苦斗。英勇是英勇了,却总给人以缺撼之感。然而,可有人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中,见到了我们自己的万炮齐发和装甲铁骑,这次对越作战也成为了我军建立以来第一场以大规模装甲部队和大规模炮兵为主导的战争。
有几部片子是以对越作战中的真实战役为背景的。如西线某军勇渡红河,纵深穿插的《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东线某师猛攻朔江的《长排山之战》,东线某军坦克团奔袭东溪,包抄高平的《铁甲OO八》、《蛇谷奇兵》,东线某师敌后特种侦察的《闪电行动》等。
其中,比较接近于真实战役的是《长排山之战》和《蛇谷奇兵》、《铁甲OO八》。
《长排山之战》的战役背景是:东线第一阶段进攻中,我军某部从正面向高平方向突进,猛攻朔江。这里只有一条公路通向朔江纵深,公路一侧是高耸的长白山脉,越军在此凭险阻击。我军以坦克部队沿公路正面进攻,另以3个连翻山越岭插至敌后,一举将越军阵地突破。越军凭借长白山上的洞穴和草丛顽强抵抗,攻击战斗进行得极为艰苦。几次强攻被击退后,我军某部4连即以少数兵力从正面佯攻,另以主力从后山悬崖爬上山顶,然后上下夹击越军。从山顶到山谷,到处都在进行犬牙交错的交手战。越军虽然能打,但毕竟处在被包围之中,而中国士兵对于这种“掏地洞”的战法很快适应并多有创新,以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炸药包开路,甚至发明了用竹竿捆上手榴弹伸进洞里空吊爆炸的战法,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终于将长白山攻克。某部4连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蛇谷奇兵》和《铁甲OO八》的战役背景是:东线我军某坦克团搭载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从广西布局关地段突破越军防御,向东溪地区迅猛穿插。东溪是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越北4号公路由此向北连接高平,向南可到谅山,是连接越军防线的战略要地。我军坦克团穿插路线是一条狭窄的乡间土路,一路坡陡弯多,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还有河流拦路。越军没有想到我军坦克部队会走这条路,沿路并没有布置太多的阻击部队。当发现我军坦克部队攻过来时,越军一面以火箭筒和机枪火力阻击,一面在道路拐弯处设置路障。我军坦克上搭载的步兵迅速下车战斗,前锋坦克一面开火射击,一面猛撞路障,顽强挺进。比战役预定计划提前15分钟,我军第一辆坦克冲入东溪。守卫越军还以为是自己的坦克,频频招手致意,等看清了坦克上的红五星和“八一”军徽,才如梦方醒。我军坦克冲进东溪城内一阵猛打,驱散了守卫越军。因长途奔袭,步兵落在后面,和坦克部队落节了。我军坦克部队独立防守东溪3个小时,直到后续部队源源开到,牢牢控制了东溪及其外围要点。此后我军主力从东溪突破口向高平攻击前进,勇闯嫩金山口和弄梅隧道,最后赢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长排山之战》、《蛇谷奇兵》、《铁甲OO八》在战争情节设置上较为接近战役原貌,如影片中的4号公路、班岗都是真实地名;长排山、堪松隧道的原型是长白山、弄梅隧道;坦克穿插营进入班岗时越南老百姓还未察觉,情节取材于东溪穿插战斗;我军掏洞歼敌、坦克独守道路、越军将水库放水淹没穿插道路等也在战役中真实发生过;《铁甲OO八》中里坡饰演的我军前线指挥员703率参谋徒步向战场穿插前进,则取自于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忠的战场事绩。对那场战争有兴趣的人确实可以仔细玩味,品头论足。
综观上述8部影片,也有不少缺撼之处。如拍摄手法较为单一,人物性格程式化,不少地方还在表现单纯的说教等。像《铁甲OO八》中的几段爱情戏就让很多老军人颇为侧目。不过,那种青春的热血,飞扬的激情和理想主义,则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更可贵的是,影片中表现的青年男女的感情,是非常纯洁含蓄的,有一种动人之美,与现在许多影片中充斥的情欲截然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印痕,也是让我们最怀念的东西之一。
影片中的歌曲和台词也很让人印象深刻。《自豪吧母亲》中的主题歌《相会在攀枝花下》,意境优美,抒发了浓浓的爱国豪情:“年轻的战友,再见吧再见吧。为保卫祖国离开了家。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
演唱者是朱逢博,那时候也很年轻。
《闪电行动》中的结尾台词更是震撼人心:刘凯华面向战场,手握报话机:“收复我领土,向敌人纵深开炮!!”
2011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越边境人潮汹涌,车马如流,和平的阳光早已照耀大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场30多年前的边境战争,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些洒血卫国的将士英灵?
历史不该遗忘,也不能遗忘。广西、云南境内的24个烈士陵园,见证了保卫祖国南疆的烈士英魂永在。老山主峰上的纪念碑,宣示着国家的主权。张大权烈士的雕像,横枪立马,那是一代共和国军人的军魂。
沈晨曦网友对79年那场战争很注意研究,掌握情况也很多,这很难得。
你列举的上列电影,看过一些。
我再补充一部——《年轻的朋友》,八十年代初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当年的明星周里京、方舒分别饰演男、女军人主角,后来的明星张铁林饰演小战士汽车兵,在片中开车转移敌人火力,为掩护部队安全光荣牺牲,这段应该取材于149师“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杨建章的事迹。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放在今天再看,情节一般了些,但主题曲《年轻的朋友》还算可以,由李谷一演唱。我这里保存了一小段视频,因没发过,下贴试发一下,发不成就算了。
能找到的:陆军见习官 蛇谷奇兵 铁甲008 新兵马强 自豪吧母亲 闪电行动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版和电视版) 年轻的朋友 雷场相思树 凯旋在子夜 女兵圆舞曲 长排山之战 神风神龙 黑豹突击队 绿色的网 军魂
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的: 无影侦察队 南疆侦察兵 他们正年轻 十五的月亮 花枝俏
关于这个话题,以前在天涯有个旧帖。
关于这个话题,以前在天涯有个旧帖
------------
是这样,感觉现在年轻人注意掌握、研究情况已经超过了不少当年的参战者,这是好事。
都没看过,电影放映的时候正是我在工作和身体处于最艰难的时候。
对于熟悉79对越反击战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影片离真实的战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就打高平来说,不可能有越南的民兵及妇女少年向我军开火的镜头吧。
但电影毕竟把对越作战的基本重大场景搬上了银幕,让祖国人民看到了子弟兵浴血奋战的情景,这是值得欣慰的。在表现艺术上当然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有些粗略,简单,后来更精细化些。这里说说一个细节:战场上的人们心理最紧张是什么时候?是开战之初吗?是战前的准备工作吗?
都不是。我认为,心理最紧张最难熬的时刻,是即将开始大战前的等待时刻!!一切都准备好了,静静的呆在那里,等待着进攻的信号!
电影完全与真实战场一致,那也只有视觉和听觉,而在战场还有嗅觉——会闻到浓浓的硝烟味,尸臭味。
这些电影,虽然拍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有空闲,也还是愿意再看,以便再找到当年的感觉。
虽然当年艺术表现手法不如现在,但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和部队的精神风貌,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
我个人感觉影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象《高山下的花环》,突出了卫国情、战友情、父子情、军民情,有一定的思想性;另一类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象《蛇谷奇兵》,突出了完成某一任务中,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历经坎坷的过程,都有看点。
当年部队放这些电影,因为是集体活动,都得去看,确实不少战士,因为上过战场,对其中一些场面感觉虚假而有所非议,不过反过来说,国产电影拍摄水平有限,加之电影表现手法也离不开这样的拍摄套路,否则无法表现,也只能这样演这样看了,取个人所需就行了。
多年以来,因为有从军和上过战场经历,对战争片有一定的关注,下意识里也有从中找感觉的念想。看过的外国片中,感觉德国的《从海底出击》还不错,前提是因为象德国近年战争片,是在反思历史教训基础上拍的,政治立场没太大问题。片中潜艇士兵,情绪上历经了纵情、自信、紧张、兴奋、惊吓、遗憾、迷茫、慌张、绝望、侥性、镇静、互助、欢呼、喜悦,最终又失落的过程,三个小时的片子,基本上是在跟着片中人物的情绪走,而不觉疲倦。
另外,79之战电影,下载质量都不太高,只有《年轻的朋友》尚好,大概是黑白片的缘故。
这些片子里我还是最喜欢《闪电行动》,悬念和转折借鉴了当时港片的一些东西,看起来精彩而不拖沓。杜振清我比较喜欢,前些日子还去人艺看了他演的话剧。这人不显老呀。前几年还演了一个电视剧《远东特遣队》。
《蛇谷奇兵》里郑晓宁演得不错,演出了一股劲,有胆有识的参谋军官,自告奋勇担当坦克穿插营主官。他适合演男人戏,一和女人有纠葛就大打折扣。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拍得我觉得并不好,唐国强演的尤其比较败笔。前半截过于沉默,话也说不出来,内心冲突光用沉默表现,那就看演员的功力。唐在这个片中演得并不好,给人感觉就是沫沫叽叽。因为我很早就看过原著,也看过周里京演的同名电视剧,所以对电影不满意。没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的可以会觉得还不错吧。
想起了一部久违的电视剧《军魂》,反映1980年代老山坚守防御作战,晓源导演,于1988年播出。记得当时还在上初二,晚上趴在被窝里看这部剧,结果没熬住困,睡着了,结尾战斗最惨烈之处看得模模糊糊,醒来这个后悔。没想到,一后悔就后悔了20年。因为,以后再没播过,而且云南电视台的库藏录像带也损坏了,差点成了绝唱。重出江湖,也只是近年的事,播映效果很差。可是毕竟,它还是出来了,让我大喜过望。
主题歌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热血颂》,由苏越和陈哲演唱,王虹也唱过。王虹后来去了香港,年度音乐庆典时有出席,还和beyond一起唱过《热血颂》。笔者很喜欢《热血颂》,初三班级搞联欢会时候便以此曲出场,结果高音有点高,没上去,一举笑场。
《军魂》的历史背景是1984年的7。12大战。当年4月28日,我军某集团军收复老山及周围阵地,越军第二军区即制定所谓《北光计划》,集结了18000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老山。
老山,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以南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山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主峰海拔ffice:smarttags\" />
松毛岭位于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
7.12大战有很多文章都介绍过,共有四个方向的战斗:老山1072高地方向、松毛岭662.6高地方向、那拉方向、八里河东山方向。其中,以662.6高地方向、那拉方向为越军的主攻方向。基本过程就是越军趁夜暗摸入阵地,其间遭我军警戒性炮火重创,但纪律严明,阵脚未乱,不愧是久经战阵的劲旅。凌晨越军发动奇袭,夺取了我前沿大部警戒阵地,唯独被那拉方向的142高地挡住,几次攻击不下,被迫转奇袭为强攻。而守卫142高地的正是我军某部8连3排的李海欣班15名勇士。他们首先发现敌人,首先开火,苦战10个多小时,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退守坑道,顽强坚持,直到反击部队上来。共击退越军6次轮番攻击,毙敌104人,争取了时间,为7。12我军大胜立下了首功。战斗中,15勇士牺牲5人,包括班长李海欣,战后142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
越军纠缠于李海欣高地,没有达成奇袭效果,于是遭到了我军猛烈的炮火打击。而越军死战不退,大量投入步兵发动攻击,越陷越深,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导致大量伤亡,最后终于无力进攻,不得不全线撤退。7。12大战,双方投入28个炮兵营,共发射3~5万发炮弹,战场上打成了一排排火墙,真正是一场炮火大战。我军统计共毙伤越军3700多人,尸体把山坡都铺满了。
电视剧《军魂》正是以“李海欣高地”战场实例为蓝本,从麻栗坡烈士陵园到中越前线地况地貌,有多处实景拍摄。战斗场面激烈,如对越军潜伏部队的警戒炮击,越军整营整连的强攻,高地守卫者的坚守过程,都取自实战。更加令人感动的是,电视剧着重反映了普通士兵的生活及个人风貌,不再是“高大全”的典型形象,而是来自生活,来自时代,表现了那个转型时代的价值观与个人理想际遇的冲突纠葛。
剧中刻画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官兵形象。
有外表严肃,对士兵训练严格,跟着士兵一起冒着酷暑站二小时队列,但内心充满关爱的团长。
有“左”的可爱的排长白易之,满脑子马列思想,口头禅就是“请允许我汇报”。
有老实腼腆,外号“大姑娘”的战士刘亚。
有憨厚的少数民族战士木嘎,到牺牲都没说过几句话。
有聪明的城市兵王教教,当团长强调军风纪的时候,他敢上前给团长端正衣领扣子。
有调皮捣蛋的战士马晓明,后来滚了7颗地雷,成为“滚雷英雄”。
有刚直敢言的战士李海,因为爱提意见,入党的要求一直不被通过。战场上,在寻找连长的时候被一个越南伤兵摔倒,睾丸被死死捏住,痛不欲生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一个让我最震撼的场面,多年难忘)
还有冷峻硬朗,临阵失恋的连长陈一飞。在上前线的军车上接到了女朋友的分手信,旁边的战士见状,问:“连长,吹了?”“嗯。”战士便解嘲地总结了一下:“8个干部吹了5个,百分之六十”。
陈一飞和女朋友的一段对话典型的反映了1980年代中期价值观发生改变与传统理想的冲突,是那个时代的困惑与迷茫。
陈:“你怎么可以这样?”(扣我的归队电报)
女:“你躲过这二天就能躲过死亡。”
陈:“哼!”
女:“你聪明,能干,深造一下可以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你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去拼体力,拼刺刀,去死在战场上。。。。。。”
陈:“可我是军人,你懂吗?现在需要我上前线,去拼,去死。在这个节骨眼上,祖国不需要你去掂量哪个分量大,选择权不在我们手上。”
女:“那么说,你非要走?”
陈:“必须走。”
女:“你是个栋梁的材料,真可惜。”
陈:“国家需要栋梁,可也需要小草。”
女:“好吧,咱们还年轻,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中去,国家也是这么号召的,再见。”
是的,就这样再见了。不,应该是永别。陈一飞和他一帮可爱的战士们,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也正是他们,忍受着个人的伤痛,为我们的祖国铸起了一道血肉长城。
不需要再说什么了,真的,去听一遍《热血颂》吧。
[此帖子已被 怀念绿军装 在 2011-7-2 13:00:13 编辑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bs.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