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转帖]十五勇士,和他们的李海欣高地 [打印本页]

作者: TOPGUN86    时间: 2005-12-18 16:44
标题: [转帖]十五勇士,和他们的李海欣高地

十五勇士,和他们的李海欣高地  

  
      
--------------------------------------------------------------------------------

“老山主攻团”步兵三连三排的战士们负责196高地的防御任务。
  7月12日凌晨4时50分,越军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特工连秘密摸到了196高地前沿。当敌人在我主阵地前沿进行排雷破障时,被我警戒阵地的暗兵发现。三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5名战士赶到警戒阵地一侧,埋伏在草丛里,看准时机,向正在开辟通路的越军突然开火,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看偷袭不成,便马上转为强攻。50多个越军在密集的火力、炸药包、手榴弹的掩护下,一次冲锋即攻占我警戒阵地,之后,一窝蜂似的向我主阵地扑来。
  李海欣立即按预定方案命令全排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当越军气喘吁吁地进至我阵地前沿20米时,李海欣大喝一声:“打”,顿时,各种枪弹从上、中、下成立体式,从左、右两侧成交叉式,水柱一般向越军飞泻而去……战斗进行了不到10分钟,越军就丢下20多具尸体撤退了。
  这个时候,天色已蒙蒙发亮。李海欣带领全排抓紧时间埋设定向地雷、搬运弹药,等待着天亮后越军的大规模攻击。
  6时30分,敌人在极其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动用了两个连的兵力,分三路向196高地扑来。这一次,越军采取了相互掩护、梯次进攻的战术,利用其火力和兵力上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其炮火将我三排的全体战士死死压在战壕里抬不起头来的时间,一鼓作气攻占了我主阵地东、西两侧的三个警戒阵地,使我失去了倚角之势。继而,越军分东、南、西三面将196高地包围起来,先头越军距我第一道战壕只有50米了……196高地的形势已经非常危险。
  李海欣很清楚所处的险恶境地,他知道,单****他们这几个人死拼硬杀是无论如何也打不退越军的。看到这种危险局面,他便用861无线电指挥机和上级沟通了联络,请求我军炮火对196高地前沿50—100米地段实施集中射击……不到一分钟,我军的炮弹就一组一组的呼啸而至……炮弹准确地打在越军的进攻队形里,打得越军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使其攻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李海欣抓住这一难得时机,命令全排立即开火,将****近前沿的越军消灭掉。在我强大炮火的支援下,越军这第三次进攻又告失败。此时,三排有2人牺牲,5人重伤,2人轻伤,能坚持战斗的人只剩10个人了。
  利用这战斗的间隙,李海欣带领战士们将牺牲烈士的遗体和重伤员抬进阵地上的一个坑道里。这个坑道原来是一个小山洞,后经越军改造和我军的加固,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打、能藏、能生活的藏兵洞。战士们在藏身洞里只要将洞口控制住,即使越军占领了表面阵地,在洞里面坚守一个星期是不成问题的。李海欣仔细将伤员和烈士遗体安顿好,又根据人员的伤亡情况对阵地防御重新进行了分组,尔后,抓紧时间修复被敌人炸毁的工事,埋设地雷,备足弹药,等待着越军的再次攻击……
  10时50分,越军集中了一个炮兵旅的炮火,将成百吨的炸弹像冰雹一样砸在196高地上……整个高地烟柱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刚刚修复的工事被全部炸平,满天的硝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炮火袭击刚过,200多个越军在督战官的带领下,赤裸着上身,全身挂满了子弹和手榴弹,杀气腾腾地喊着口号,向着196高地扑来……
  熟悉越军战术的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越军那臭名昭著的“敢死队”。
  这些人是越军的骨干分子,作战时凶猛异常,军事素质高,人人怀有必死心,个个都是亡命徒。按照越军几十年的作战“惯例”,只要“敢死队”出战,一般都有取胜的把握。
  现在,他们来了……
  上午11时,炮火袭击的烟雾尚未散尽,越军便出动了从不轻易出动的“敢死队”,向着196高地——日后的“李海欣高地”——发起了冲锋……
  ……望着这黑压压的人群,看着这气势汹汹的敢死队,老战士一般都能沉得住气,新战士可就心慌了……
  三排有个纳西族新战士小和,刚刚参军,尚未满18岁。看到越军“敢死队”漫山遍野蜂拥而上……一梭子子弹就打倒一片人……一颗手榴弹就炸翻五六个……心想:照这样打下去,那得打死多少人呀?!越想越不敢开枪,越想心里越发毛,越想越打抖……就偷偷地溜回了坑道……
  三排的战士本就少得可怜,小和一走,阵地上就出现了缺口。越军敢死队马上利用我防御上出现的空隙,在烟雾的掩护下,冲进了第一道战壕,并开始向第二道战壕发展进攻……
  李海欣一看,立即端着冲锋枪飞奔过来,在击毙了正在翻越壕沟的8个越军后,他自己的胸部和小腹也两处中弹,身受重伤……他咬紧牙关,强撑着身子,向前爬了两米多,按响一颗定向地雷——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十几名越军飞上了天空,随之化为落下的血雨腥风和残肢断体。这时候,九班杨班长跑过来为李海欣包扎伤口,他按住杨班长的手,说:“别再为我浪费急救包了,现在,我就把高地交给你,告诉战友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咱三排丢脸。”说完,他一把将杨国跃推开,眼睛盯着第二批冲上来的越军、盯着铺天盖地向他飞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按响了第二颗定向地雷……几乎就在同时,越军敢死队扔过来的炸药包也在他身旁爆炸……将他的身体炸成了两截——李海欣壮烈牺牲。
  目睹李海欣排长的惨死,杨班长悲痛欲绝,痛恨至极——他一越而起,站直身子,迎着越军的敢死队猛烈开火……边打边高声呼喊:“弟兄们、给我狠狠打、打死这些王八蛋、打死这些龟儿子,给咱们排长报仇!”
  全排的战士听到排长牺牲的消息,个个气得浑身颤抖、两眼血红,再也不顾什么危险和隐蔽了——端着冲锋枪在战壕内左冲右突,对着越军一个劲地猛扫,枪管打红了,换一支再打,有的将手榴弹几个几个地捆成一捆,不停地往敌群内丢……
  ……阵地上战友们那声嘶力竭的喊杀声惊动了坑道里的重伤员,他们纷纷从坑道里爬出来,或换弹夹,或捆绑手榴弹,或按定向地雷,同阵地上的战友们一起投入了这场殊死搏斗……
  那个纳西族战士小和,想到因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了防守上的空档,造成了排长的惨烈阵亡,深感对不起排长,对不起全排的战友们,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将功赎罪吧!……他怀抱一挺轻机枪,在阵地上往来奔突……哪里形势危急,他就杀向哪里……一口气打完了三个弹链,打死打伤了几十名越军,在危急时刻为巩固阵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全排战士的拼死搏杀、顽强抗击下,越军敢死队在我阵地前沿丢下了80多具尸体后,狼狈地退了下去——越军的第四次攻击宣告失败。
  趁这个机会,杨班长赶紧检查了阵地上的情况:15个战士中有6人牺牲,5人重伤,4人轻伤——阵地上已经没有一个完人了;高地上除了一条坑道外,工事和战壕基本上都被炸成了一层厚厚的浮土;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唯一能与上级保持联系的861指挥机也已被炸烂——这意味着他们再也得不到炮兵的支援了。面对这种情况,杨班长带着三名轻伤员将阵亡战友遗体将和重伤员抬进坑道,接下来,赶紧埋地雷、压弹夹,准备继续战斗。
  然而,刚刚埋了几颗地雷,就听到高地四周响起了“缴枪不杀”的喊叫声,杨班长抬头一看——第一道战壕已被越军占领,第二道战壕里也站满了越军,并且端着枪,从东、西、南三面将他们四人围起来,最近的越军离他们只有20多米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越军看到连敢死队也无法攻占196高地,便改变了进攻的战术手段——在第四次进攻刚一结束,马上动用预备队,利用茂密的树林和茅草作掩护,不开枪,不开炮,在杨班长他们正集中精力抬运重伤员和烈士遗体时,悄悄地占领了第一道战壕……
  杨班长一看,知道他们这四个人要硬拼是不行了。于是,小声告诉三个战友:“看我的动作,撤回坑道”。说完,就按响了两颗定向地雷,趁着尘土飞扬和越军卧倒的一刹那,他们几个连****带爬的撤进了坑道……表面阵地失守了。
  此时,越军已经成群结队地涌上196高地,他们高举着枪支,围绕着军旗,在阵地上又是欢呼跳跃、又是摄影拍照,欢庆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
  表面阵地失守以后,战士们憋在坑道里,听着越军那粗野的狂笑,心里感到极不是滋味,每个人都在想——难道牺牲了那么多战友的阵地,就这么完了么?
  大家谁也不吭气,就这样默默的闷坐着。最终,新战士小和再也忍受不住这郁闷的压抑,他悄悄摸到洞口,端起冲锋枪对着外面狂叫的越军就是一梭子,吓得外面的越军全部卧倒,心里在揣摩着枪声来自何方……
  也似乎在这一瞬间,他们才明白……他们并没有完全胜利,阵地上仍然有中国士兵。
  于是,越军又组织了一个排的兵力向坑道口逼近,准备炸毁坑道,逼我出洞。但是,他们在几次****近洞口往里投手榴弹和炸药包时,都被杨班长他们打退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这几个少得可怜的中国士兵已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越军便只留少量人员守住洞口,大多数就转向攻击其他高地去了。
  杨班长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办法撬开了坑道出口,钻出来打敌人的冷枪,尤其是大量射杀沿196高地运送弹药的越军后勤兵。这就又迫使越军调来一个连的兵力,重点监视三排的最后几名战士。
  下午5时,我军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组织,在强大炮火的轰击下,开始实施反冲击——要在天黑之前夺回被越军占领的所有阵地。
  杨班长他们根据炮弹的炸点、越军的喊叫声和越来越密集的枪声,判断我军正在实施反冲击。于是,他指挥三个轻伤员钻出秘密出口,在敌人的背后开枪射击,搞得越军腹背受敌,无心再战,仓皇逃去。就这样,在增援部队和炮兵部队的配合下,三排的全体战士顽强抗击,终于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进攻,重新夺回了196高地。
  这次战斗,全排15名战士共毙敌114名,缴获各种枪支185支(挺);有三名战士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其他12人都荣立一等功或二等功。他们坚守的196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全排被中央军委授予“十五勇士”荣誉称号。
  1984年7月12日的惨烈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越军在拼命攻击了17个小时之后,已是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军心发生动摇,战斗力已基本丧失,再也无力继续进攻了……
  在无可奈何之下,越北二军区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晚11时左右,就见那些越军的残兵败将——从树丛里、从茅草里、从峭壁后、从顽石旁——他们抬着、背着、扶着受伤的同伴,三三两两地从各个高地上摇摇晃晃的溜下去——汇集成一股冲天的晦气,消失在大青山背后……将晦气带给了越南政府,将悲哀留给了越南人民。
  此次防御作战,我军共击毙越军2700余人,伤敌3000余人,击毁敌火炮150余门、坦克四辆,缴获各种枪支弹药不计其数……
  血战后的当天晚上,硝烟未散之时,中央军委、昆明军区、云南省委等向祖国的英雄们发来贺电:向他们祝贺——祝贺我军自中印反击战以后22年来对外军作战中最辉煌的胜利!!!
  参加此次作战的“老山主攻团”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艰难奋战、英勇搏杀,为祖国争了光,为军旗添了彩。
爱情
  和平时期在逐渐延长,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逐步改善,在繁荣、进步、安全、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人对军人的认识便逐渐模糊起来。
  有人认为军人的生活枯燥简单、机械呆板,是对体现自身价值的慢性自杀;有人认为军人性格冷酷,在生活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可敬而不可亲;更有人认为军人就是赳赳武夫、憨头大兵,不懂细腻的情感和罗曼蒂克的浪漫氛围……其实,这都是对军人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对军人世界的了解。
  军人,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像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像所有的人一样,渴望得到甜蜜的爱情、由衷地向往温馨的家庭。
  但是,军人毕竟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塑造了他们坚强的性格,神圣的责任感又使他们常常将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每当他们在衡量大家与小家、感情与理智、奉献与索取、得到与失去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将自身的价值去加重国家利益的砝码。
  1983年12月15日,“老山主攻团”步兵一连的指战员们为他们的五班杨班长举行了一个简朴而欢庆的结婚典礼。
  杨班长来自云南大理州,是个白族小伙子,人长得白白净净,十分秀气。参军前是小学教师,热爱文学,擅长诗歌。在教书育人期间,他与一位白族女教师情投意合,两人倾心相爱,并按照白族的风俗习惯订了婚……入伍三年中,他们鸿雁传书,感情日笃——结婚的日期定在了84年元旦。
  ……双方家庭已将结婚用的一应物品准备完毕,单等喜日到来……可在12月8日,家中接到了杨班长从部队发来的电报:“执行紧急任务,不能按时探亲。”
  这一下,家里人着了慌,经过反复商量,估计杨班长可能在部队出了什么事。
  姑娘与双方老人一合计,就和杨班长的父亲来到了部队……杨班长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无法再隐瞒了,就直言不讳地对姑娘说:“部队要上前线打仗了,我是步兵连的班长,牺牲的可能性比战友们大,所以我觉得结婚的事暂时放一放,等打完仗再说,希望你能理解我。”
  姑娘听完杨班长的一番话,深情地说:“咱们白族的习俗你也知道——喝下去的茶不能吐,决定了的婚期不能变。现在你要上战场,我们的婚期更不能变,如果不能回家结婚,我们就在部队办婚事。你放心,结完婚我和老人就回去,决不耽误你的工作。我不图别的,我就是要你这颗诚挚善良的心。”
  这件事一直拖了三天,男女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成了老人和部队的一桩心事。连队领导看到这种情况,经请示上级同意,决定由连队****办杨班长的婚事。
  在婚礼仪式上,按照白族的习俗,姑娘系着绣花小围腰,身穿小坎肩,头戴插花包头。五班的战士们从山上采来了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头上……集自然之美、端庄之美、纯真之美于一身的新娘子就像出水的芙蓉,天生丽质,光彩照人,连那些电影里的明星佳丽也黯然失色。
  面对着全连官兵的亲切关怀,面对着姑娘那纯真无瑕的爱情,杨班长的胸中既激荡着勇士走上疆场的凌云壮志,又充满着对亲人、对战友的满腔情怀。激情之下,他随口念出了一首诗:
  我希望有一天,怒发冲冠斗敌顽;我渴望有一天,横刀跃马驰边关。当祖国需要我时,我定会拿出最闪光的奉献。我不要月下的细语,花前的缠绵,沙场作战要的是热血,战士的搏斗是为了情满人间。面对祖国,英雄虎胆;面对先烈,感受万千;面对顽敌,鹰击长空;面对亲人,珍重共勉;英雄史诗铺大道,光彩照人间。
  这首诗算不上名词佳句,但却道出了一个普通战士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道出了一个普通战士的高尚情****,那就是“战士的搏斗是为了情满人间,一家不圆但愿万家圆”。
  婚后第二天,“老山主攻团”就接到上级命令:“所有临时来队家属在三天内必须离队。”
  姑娘深明大义,她抓紧时间把杨班长和五班全体战士的衣服、被褥全部拆洗了一遍,把他们的鞋子洗刷干净……
  到临走的那天早上,连队的干部和五班的战士们都来送行了……姑娘依照白族的习俗,眼含着热泪为杨班长、也为全连的战士唱了一首别离歌:
  “……
  与君短相聚,
  与君长相离;
  关山多险阻,
  别梦情依依;
  国破山河在,
  衷情秋风里;
  凝眸视云天,
  逢凶化为吉。”
  ……唱着唱着,姑娘已是泪流满面,唱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那沙哑的声带中,寄托着姑娘对杨班长的痴心爱意;那凄楚的腔调里,勾出了姑娘那错综复杂的心境;那闪光的泪珠里,饱含着姑娘对出征战士深深地祝福……
  他们婚后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仅只有4天,他们怎能不强烈地渴望着延长这幸福的时刻,他们怎能不思想着感情的交流,又怎能不企盼着胜利后的欢悦……
  但是,战争却残酷地将他们永远地分离了——很多人都知道《战争——让女人走开》这部电影,杨班长的婚事就是这部电影取材的一部分。
  ……4月28日那天,杨班长带着全班攻击76号高地……
  由于道路泥泞,他的一只鞋子不知在什么地方跑掉了,在紧张的作战中,他顾不得这些……光着一只脚继续冲击……
  在与越军争夺第一道战壕过程中,他连续毙敌4名,忍着脚部被木屑、杂物扎伤的疼痛,带领战士们一口气冲到了76号高地顶部。看到大局已定、残敌已处于我军围歼之中,就坐在地上……在拔出扎在前脚掌上的一根木刺时,被暗藏在茅草中的残敌开枪击中胸部,当即阵亡……
  当五班的战士找到躺在血泊中的班长时,他们的心情悲愤到了极点。副班长脱下自己的一双鞋,穿在杨班长的脚上,把杨班长的另一双鞋子缝好、洗干净,带回了部队……
  战后,噩耗传到杨班长的家乡,姑娘和杨班长的父亲昼夜兼程赶到部队。大家见面后谁也说不出话,谁也不忍打破这剧痛前的沉默……夜深了,五班的4名战士围坐在姑娘和老人身边,还在闷着头抽烟,心中默默的流泪……最后,当副班长将杨班长的另一只鞋子郑重地移交给姑娘时,姑娘睹物思人,那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巨大的悲伤……抱着鞋子趴在床铺上放声大哭了整整一夜……
  第三天,姑娘和老人执意要走……
  临别时,姑娘对着连队干部和五班的战士们说:“谢谢连队,谢谢五班的弟兄们。小杨他虽然走了,但我们还在,以后不管你们谁路过大理,一定要到杨家来,我会代表小杨招待你们的。从今以后,我会以女儿的孝心,替他侍候老人一辈子,让他在九泉之下安然放心……”
  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爱情,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婚姻——没有令人陶醉的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但同样展现了爱情的真谛;没有那招摇过市的喧嚣婚礼,没有那贺客如云、推杯换盏的热闹场面,充满着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怀……都是爱情,都是婚姻,那么的相同,却又那么的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人的爱情是对人民的奉献,军人的婚姻是对祖国的加倍付出。

--------------------------------------------------------------------------------

  
     


作者: leojliu    时间: 2005-12-18 22:40
标题: [转帖]十五勇士,和他们的李海欣高地
感动ING......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些有关李海欣烈士的介绍,没这么具体。
    说实话我一直想问一问上过前线的战士,在第一次向敌人开枪、投弹时,有没有犹豫?战争是人类的自相殘杀,没有人想死,却要想方设法杀死对方,对于国家而言,战争有胜负;而对于参战的个体,战争也许只有伤害。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bs.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