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邦口岸以及越南八达岭、八姑岭本来不准备写,这是因为在龙邦有我边防连队以及军事观测点。在龙邦的清代工事十二道门上,这个古工事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但其居高临下,与龙邦口岸左右两侧的金鸡炮台、芭恩山成三足鼎立扼守着龙邦口岸,所以至今仍然是我边防部队的一个军事要点,要拍摄越南的八达岭、八姑岭,我非得上去这些制高点不可。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军事区内不能随便拍照更不能随便暴露上面的设施、装备、人员等等情况,于是在整个广西沿边系列中,龙邦、十二道门、八达岭、八姑岭迟迟没有动笔。一晃两年快过去了,对当日之行程细节记忆开始有点模糊了,趁还有点记忆,还是为自己记录下来吧,当然,要尽量避开上面的军事设施,只写越南那边的八达岭、八姑岭。
龙邦口岸位于旧94号界碑北侧约30米处(新界碑编号742),与我龙邦接壤的为越南高平省茶灵县雄国口岸。我方325国道(沿边公路)从防城港一直到那坡方向,中间就经过龙邦。龙邦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意义,在龙邦圩南1公里海拔853米的七星山顶,就是清代军事要塞十二道门,为建在山顶土层下的一个圆盘状军事大堡垒,清代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加强边防所建设,在中越边界我方侧修建的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的其中之一。在经济上,龙邦有重要作用。作为广西百色市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是广西西部、云南东部、贵州南部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便捷陆路通道之一。早于清光绪22年(1896年)龙邦口岸已开始和越南有贸易往来。1979年战后,双方官方方渠道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直至1992年双方关系缓和边界开始大排雷开始,双方开始进行缓慢的接触交流。从1999年开始,越南的铁矿石开始大量经龙邦口岸入口,当年即达7.2万吨,2004年达到了31.2万吨,至今可能数量更大,但我查不到数据了。双方边民私下的贸易更难以计数。
1979年,中越关系全面恶化,中越边境广西段全线战云密布,龙邦的战略位置自然也不能幸免。
八姑岭位于越南茶灵以北3公里处,距离我国龙邦口岸约2公里,靠近边境沿线均为土石山,八姑岭、831、954等高地均为土山,202高地为石山,八姑岭海拔800余米,与831、954三个高地构成越北茶灵地区的门户,周边大小子高地250余个,平均坡度30度,最陡处60度以上,地形相当复杂,高地上1~1.5米的杂草灌木丛生,便隐蔽不便观察、联络。八姑岭东侧有一条小河沟,深0.5~1米,宽5~8米,可徒涉。从龙邦口岸进入越南境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可以经茶灵达到高平,与越南3号公路相通,全程36公里,公路东侧紧挨八达岭、八姑岭,西侧是宽约500米的稻田地。茶灵北侧有一条东西相贯通的公路,东起重庆,西至朔江,两条公路纵横贯通东南西北,对兵员调度、辎重补给极为有利。
从龙邦沿公路经茶灵到达高平仅有36公里,机械化行进很快就能进入高平,因此,在茶灵地区,越军布置了346师进行重点防御,346师下辖两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营分别在高平至茶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沿线防守。85加农炮营配置在831高地东南侧,122榴弹炮营配置在班利地区,346师前指在光头。 851团配置在安来、弄压地区,677团、茶灵独立营、公安连配置在茶灵附近的听方、多打、班利地域,主要扼守八达岭、八姑岭、831、954、931等高地要点,控制公路,防御前沿96号旧界碑、21号高地、旧94号、旧92号界碑一带。八达岭、八姑岭是整个茶灵地区防御的重中之重,为此越军在其上精心构筑大量防御工事阵地,其中101高地至八达岭西侧公路桥,两公里地段上布设反坦克地雷400余个,防步兵雷、竹签、陷阱、铁丝网等不计其数,周边大小高地火力点密集,其中仅八达岭、八姑岭两个高地上有明暗火力点70余个,火力配备以60迫、82迫、无后坐力炮、高机、重机为骨干的侧射、倒打、交叉火力配系。
1979年,我军在龙邦方向频繁调动,广州军区前指决定在龙邦方向重点突击,从龙邦出击攻占高平,后中央军委再提出大迂回、大包抄、重点歼灭越军有生力量的战略要求,从茶灵正面突破难以达成军委提出的战略目的,于是广州军区把突击重点改为那坡方向的念井、平孟、孟麻和龙州方向的水口、布局,上下两路对高平、重庆、茶灵地区的越军进行合围打击。为迷惑越军掩盖我军意图,龙邦方向仍然作为一个出击点,全力进攻,但真正目的是牵制茶灵地区的346师,使其不能与重庆、多打互相呼应,更不能调兵增援高平,同时,保障我军从龙邦回撤通道的畅通。该牵制作战任务由41军123师368团受领,为保证充足战斗力,368团战前按照甲种步兵团编制齐装满员,并加强123师跑团(欠火箭炮营)、广州军区130mm加农炮营、123师37mm高炮连、123师属喷火、防化各一个班。为迷惑越346师,368团在龙邦地区反复、频繁调动,伪造了军主力在龙邦地区集结的假象。
1979年2月17日凌晨,123师368团2营、3营在龙邦方向出境,摆出师主力进攻的态势对龙邦外八达岭、八姑岭区域进行全力打击。战斗打响后,茶灵地区的346师不但没有向其他方向机动兵力,反而不断补充八姑岭地区的防御力量,成功牵制茶灵地区的越军。经过17小时战斗,攻占八达岭,八姑岭,击毙区域内越军205人,我伤108人,亡107人。
2月17日龙邦外攻占两岭一战,尽管成功但结局并不完美。
经历文革洗礼的中国,各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同期,部队也不例外。作战部队变生产部队然后重新紧急恢复成作战部队,训练少,作战协同差,武器装备也差,更不要说有实战经验了。2月17日,攻占两岭战斗结束后,因通讯不畅,上传下达不畅,前指对一线情况掌握不清,判断不准,下达命令显得顾虑重重。八达岭、八姑岭是越军茶灵地区防御的重中之重,上面的兵员配置火力配置均经过精心准备,是以在进攻过程中,数个小时内,368团一度与越军打成胶着状态。为防越军利用夜间反扑对我军不利,在战斗中军指命令如战斗至当晚仍无法攻占两岭则部队收缩防线。当晚,作战部队攻占八姑岭后上报,师仍下达“按照上级命令撤离”,团两度提出不撤的意见,但师仍然坚持要求执行后撤命令,于是当晚进攻部队撤离已攻占的阵地,大部分撤回国内,而撤退过程中对撤退路线、序列、位置没有下达清楚,导致后撤出现混乱,5连1排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一个排的人员孤军深入坚守在15号、815高地上,一直到2月20日晚才撤离,幸亏越军两岭地区兵力被打残后撤重新布防,否则进行反冲击的话这个排绝对凶多吉少,其次个别烈士遗体直到2月26日重新攻打八达岭、八姑岭后才找到。在我军撤离两岭后第二天,越军未敢有所行动,第三天才重新占领八姑岭,而5连1排在前出的15号、815高地至20日晚返回且毫发无损实属万幸。
2月17日当天对八达岭、八姑岭的进攻变成了一次出击拔点的作战行动,尽管能够达到重创677团一部的任务,也达到了牵制346师的目的,但却错过了向茶灵乘胜追击的有利条件,如继续全力进攻,则更迫使越军677团乃至346师前出应战,减轻军主力穿插、合围高平地区的作战压力。尽管2月26日再次对八达岭、八姑岭进行重新攻占并取得毙敌160人的战绩,但却无谓地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
战后,368团荣立集体三等功,2连被誉为“八姑岭英雄连”。
后记:
2009年、2010年,我与友人两度经过龙邦,2010更有幸上到十二道门,唯一可惜的是联系不畅,未能上芭恩山和金鸡炮台,实乃憾事至今耿耿于怀。两年时间,龙邦变化不大,但口岸大楼在变化,2009年,关前开始封闭,2010年,封闭区域内正在施工,2011年夏天,我拉伤膝盖韧带不得不放弃远行,郁闷地呆在家中,2012年初,我上网搜索照片,发现龙邦口岸的大楼已经修建起来了,真是一年一个样,或日后再重临龙邦,不知又会怎么样。
2010沿边之行,还有新兴庭豪山、法卡山两侧的叫卡山和浦六德至今没写,还是那个原因:军事重地,不好下笔。
一点随想:
晚上无事,我再次细看两岭照片和部队内参,无论从金鸡炮台还是芭恩山或是十二道门,目视范围内的八达岭、八姑岭不过是两座不大不小的山而已,攻占这两座山,打了17个小时,我方阵亡107,越军阵亡205,双方阵亡比例大概1:2,实在算不上是一个理想数字,如果换了美国人来打,用炮兵轰、用航空兵投汽油弹,估计夷平两岭不是太难的事情,也绝不会付出107人阵亡这个数字。我们对越南的惩罚性打击可是在美国入侵并撤出越南以后的事情了,可见,扣除士兵的士气、单兵作战,我军当时的作战装备和军事指挥思想上的确要逊色于美国人,文革对中国的影响的确太大太大了。陆军为主,步兵进攻夺取要地,炮兵、航空兵支援的作战模式在79年以后,在84年-89年云南老山对越作战仍没有变过,直到90年代美国人在海湾战争中海军、空军、陆军重型精确打击火力作为主要进攻力量,步兵仅仅是去收拾残局从而取得100余人比10万余人的伤亡对比,才让我们惊醒:仗原来可以这么打!
到今天,我们的装备上去了,可是在人心这一块却又缺失了,以后仗该如何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