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攒辆车,上论坛看看,没有成想邯郸的玩家这样多,但介绍如何选购组装车的帖子不多,看来邯郸人有米的人多:),小弟我在各个论坛潜水数天,Ctrl-c了不少好文,现发上来以备和我一样的菜鸟爱好者查阅。
单车组装的思路(本文尽量针对2K以内的山地车) 首先,低价位的组装车考虑的第一点不是绝对的轻量化,而是适用和耐用,同时我也相信同价位的组装车不一定就能做的更轻。一味做的比组装车零件高档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组装车的优势就是自选配件,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装配—— 车架 组装车的第一步都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车架,车架的正确选择,首先奠定了这辆车子是否能够给骑手带来最佳的骑行姿势,这直接影响到车手的骑行。按照体重和身高,我们有很多很多可选的配件,一般体重大的人,不一定能够适用十分轻量化的车架,甚至BIGCAT的车架也有建议使用的重量。如果您超过90KG,那么DB3版本的BIGCAT可能和您无缘,但是相对重一些的其他车架您是可选的,即使重量稍重。这里的选择范围很大。其次是身高,不同的身高配置不同的车架,“不要为了车架而勉强自己适应车架”,这句话说得很好,组装车的车架选择范围从14寸到21寸都有,甚至还有更宽的选择,相对同价位的整车,一般不会给你配备那么多型号的车架,所以有些时候你不得不去勉强自己适应车架的大小,其结果就是你的骑行姿势十分别扭,无法发挥你身体的潜力。另外,如果骑行的习惯也对车架有比较大的要求,如果是偏向平地并且地面比较平整的环境,那么一只轻量化的车架是不二之选,但是如果你挑战的路面是坎坷的,那么你需要的是一只相对有强度的车架。如果你喜欢骑行的时候猛飞乱跳的,那么你可能需要一直强度型车架,而非一只轻量化车架,适合1~2K之间预算的车架,基本还是有能够符合你需求的架型。
两个方案及其分析: 接下去考虑的东西比较复杂,我们以山地车为例,从这里开始,我引入两个方案:A“配置均衡”、B“均衡配置”。 A:配置均衡,这个概念个人认为适应的下线是2500¥以上的车子,所谓均衡配置,就是车辆的各方面零件大约处于一个等级,而不存在较大的跨度:比如车辆上装备的零件大约在LX~XT一个级别,上下可以有所浮动。这种概念的配置以使用者的资金为基础,目的是追求更高的配置,但是相对来说,车子的单独配置不会很高(有钱人装车除外,你愿意用一大堆高端的零件是您的能耐,我们没有,所以考虑一些问题)
B:均衡配置,这个概念以个人的喜好为主,贯穿所有的车辆的配置,无论价位(用来骚B的车子例外)这种方案的目的在于使得车辆更适合车手。这就比如一套普码的西装,虽然很多人都可以穿,但是效果不如量身定做的西装来得好。这里面牵涉的方面很多,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积累。对于高端车友来说,可以尽情享用,而中低端的车友,就需要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寻找性能相近,而某些性能又必须接近自己接受能力以及自己需求的零件了。这种方案配置出来的车子,可能公路车用上很高级的碳纤牙盘,却在用SORA的后拨,山地车可能用着XT的牙盘,却使用C050的前拨。但是这些都是完全依照车手的需求来决定的。这种配置甚至关系到车手的一些习惯。比如Lance的车子,他的座垫并不是最新款的,而是几年前他就已经用习惯的。2K以内的车辆,更适合使用这套方案,这也是我推荐的。
好,我们用B方案来装一辆2K以内的车子。
开始逐步分析。首先了解一下你的骑行需要,这里包括上文提到的骑行环境,你的骑行习惯,你的力量等等。不可否认的,2K以内装车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追求能够比组装车的零件来得多高档,但是我们追求的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适合你的车辆。车架的的选择不赘述了。 构架之——前叉思路
我们来看构架中的另外一个部分——避震前叉。一般选择山地车的车友,分为两种,一类车友比较偏向越野,一类车友比较偏向平地。 这个时候,偏向越野的车友可以选择一些300元~400元等级的前叉,比如Tgs和RST,如果越野环境比较好,则可以选择钢叉和铝叉。如果后期有打算升级比较高端的避震,而眼下又必须使用一根避震,那么推荐选择RST的低端前叉,反应不错,价格在100~200之间。如果环境允许,用一根钢叉也是可以的。这就能够让你在后期的升级淘汰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同时可以把初期投资的价格控制在2000左右。
而偏向于平地的车友,完全可以考虑使用一根铝叉。如果投资不足,可以考虑使用钢叉,铝叉的价格在100左右,钢叉价格在30左右。当然,按照经验,铝叉的做工一般要比钢叉来得好。如果是经常爬山,那么钢叉是不二之选了。相对完全的平地,有些地面状况不好。那么您也可以选一只带有锁死功能的TGs(如果选这个,那么其他的配置就要相对降低)或者比较硬的避震前叉。一般推荐相对硬的避震,这样可以减少投资。而一些100多带有软硬调节的前叉也是不错的选择。MOZO的叉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之一。
选择轮组的思路 然后我们再说另外一个大件——轮组。 2K以内的车子一般是没有什么成品轮组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一般使用自编的轮组。如果考虑未来升级,那么第一次投资就必须准备好,使用便宜一些的花鼓,而且不要考虑使用8段(倒是可以用8段的手制),这样以后一次性升级带来的淘汰损失也能减小。如果第一次就打算用8段系统,那么你就选择一套8段的花鼓吧。不过我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你会发现,8段的花鼓可以支持9速的飞轮,这样未来升级,便宜的8段花鼓可能已经磨损殆尽了,即使是不准备换,到了一定时候,飞轮的损坏或者花鼓的损坏(2K以内不可能会有很好的飞轮和花鼓),到时候可能又要一起换掉。倒不如先采用7段,在需要升级的时候,一次性使用一套整合式轴承花鼓,轮组另外一样东西就是钢圈。现在比较常见的山地圈是单层、双层圈,还有刀圈和平圈,以及弓形圈。如何在这些圈子里面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呢?先从你的骑行习惯和体重来选择。如果体重比较大,140斤以上,即使你骑行都是公路,但是我们还是建议你选择使用双层圈。如果体重小,但是你骑车的时候喜欢蹦蹦跳跳,而且经常有相对强度的越野,那么你还是需要一只双层圈。如果体重轻,骑行强度不大,可以选择单层圈。单层圈和双层圈的区别在于强度和价格,这个就不说了,大家都能看出来。至于刀圈,平圈,弓形圈,在2K以内能够使用到的效果不会差距太大,但是刀圈的纵向抗冲击能力比其他两种更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的圈子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撬胎难的问题,因为他的圈边设计得比其他的圈边的内侧要窄,因此使用低端太阳圈的车友最好要准备钢制撬胎棒,以备换胎时候使用。
飞轮、牙盘和链条 接着说传动系统。如果你在上面选择了7段,我们所要做的就很简单了。选择7段的车友一般都要升级到8、9段,那么按照你距离下次升级时间的长短,我们选择适合的飞轮。我们以年计算,一年左右升级的可以用台湾的DNP飞轮,30块一个。超过一年,采用SUNRACE或者SHIMANO的飞轮。7段的链条选择范围很大,KMC提供了很多可选的型号,这就要看经销商的货架有什么东西了。另外,选择飞轮的时候,要看清楚飞轮的齿数变化。对于那些力量比较大的车手和经常跑平地的车手,可以考虑选择齿数变化比较小的飞轮。因为我们骑行到一定时间以后会习惯某个速比,其结果就是在这个速比范围内的齿片我们经常使用,而其他的齿片则极少使用到。如果齿数变化过快,那么飞轮给我们的选择就少了,相对飞轮可以利用的齿片就少,这样可能造成一个飞轮某些齿片磨损严重,而一些齿片却还是崭新如故。选择一些齿片变化小的飞轮,可以延长飞轮使用的寿命。如果不是经常对付那种路面角度变化极大的环境,我们甚至可以考虑采用一组公路飞轮。 传动的另外一个大件是牙盘。这个零件相对有些讲究。首先,牙盘是一个比较耐磨的零件(但是不一定都很耐操,看情况),所以第一只牙盘可能会陪伴你好一段时间。按照骑行的需求,我们分为大力量和小力量。这里的力量指车手在骑行过程中将会施加给牙盘的力量。一般体重大的车手,特别是在站立骑行的时候,对牙盘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体重不大但是大腿力量强大的车手上。这时候牙盘的盘片、曲柄的钢性就直接影响到骑行的效果。比较硬的牙盘踩起来肯定比较顺,而比较软的牙盘,在踩踏的时候甚至可能发生形变。比较明显的就是最便宜的闪电牙盘,在站立蹬踏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牙盘的变形。不过对于1K左右的用户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大的力量,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一下。如果闪电的确太软,那么就要调整其他零件的配置,购买SHIMANO的一些牙盘了。
和牙盘接触最大的是中轴。牙盘得以支撑就是依靠中轴。某些人吹嘘的740,大家不妨拆开看看它用的是什么中轴吧。分体中轴。而我们采用的全部都是一体式中轴。一体式中轴的强度和密封性和耐用性要比分体中轴来得强,同时重量上也有优势。如果不放心采用VP的中轴,那么还有SHIMANO的UN25之类低端的一体式中轴。这里不得不骂一下740,在我去年打工的一个月中,来换740中轴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而且740又有怪癖,必须使用长度超长的中轴,而标准情况下很少有那种中轴,可能是740的五通部分比较宽(不过好像不是所有的740车架都那么特殊,郁闷),而即使有的也是UN51之类的……如果以后又要换ISIS系统或者其他什么牙盘系统,又是一次浪费。说难听一点,开始玩车只能接受这个价位的爱好者又可以禁得起这样浪费几次呢?换成我,宁可将来维修费大一点,分摊成数次,即使投资大,也不会一时间让自己的日子难过。 拨链器
接下来选择前后拨。 这个价格内,前拨选择C050是不错的考虑,同时支持上拉和下拉,前拨对车辆变速的影响并不会很大,而且不像后拨那样需要几乎完美的精准,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这类低端的前拨进行安装,而将资金提供给其他部分。不过,DEORE级别以下的前拨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使用时间久了,并且是经常变速以后,前拨会出现晃动,而且目前就我发现的,MC-18的前拨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但是都不影响使用,就是车辆震动的时候会带来一些噪音。同时还要注意一下,C050级别一下的前拨,有的是不支持44T以上的牙盘的,最高仅能支持42T,比如TY系列的前拨就是这样的,这类前拨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牙盘用的是什么了。
接下来是后拨,后拨分为正向后拨和反向后拨,不过我们在这个价位中装车能够选择的基本不会有反向后拨,目前在2k这个价位上能够接受的反向后拨只有C050,但是这个后拨太软,不适合训练用。一般这个价位可以采用的是Acera和Aluts的后拨。如果可能,一些车行还有老款的Alivio的后拨,这些都可以用。如果运气好,还有一些诸如DX之类的超级老后拨,价格不高,但是使用效果都还可以。这里可以注意一下,Alivio后拨标称是8S,但是实际可以使用到9S,它的结构和DEORE基本相同,可以说区别就在外形,因此性价比很高。Acera和Aluts后拨都是采用钢制结构,在表面发生磨损以后会生锈,要注意保养。其实很多后拨都能比标称档位多适应一个档位,所以购买的时候可以按照将来的打算进行选择。 指拨、手制、手制连拨 几个大件都完成了,下面是指拨/手制连拨。这里分一下概念,指拨单指独立的指拨系统(或者是转把,又成把变,sram的主打产品和shimano的轻便车系统都有),负责变速器的线路压力控制。而手制连拨还包括了手制,也就是刹车把。 AVID公司出品的手制,该公司的手制在业界以轻量和钢性出名。
Ok,开始回到我们的正题。以2k以内的预算,我们一般很难用到分体指拨和独立手制,基本都是使用shimano的联体指拨,其中以EF-28和EF29系统为主,即使是整车,也基本是配置这个级别的产品。原因是分体指拨和独立手指的价格加起来比联体的要高,尤其是指拨,基本是找不到什么好的产品。而那些相对比较好的,则价格就直逼一套手制连拨了。另外在7段的系统上,应该是找不到分体指拨。如果将来有考虑换油碟,建议考虑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EF28指拨,虽然是7段,但是通过一些diy,同样可以使用8段的飞轮,不过为了安全,一定要求一开始就上8段,那还是建议你多加50来块去装一套EF29或者EF28B。
刹车 再来说说刹车系统。如果前面的配置相对安排的比较好,可以选择性价比不错的RM420 v刹,如果投资不足,那么可以考虑一下颜豪的V刹,其做工不错,而且价格在¥50左右。至于一些人说用什么线碟,可以这么说,200块就有了,但是这种价格的东西使用过的人大概都会清楚是个什么样的效果。在有限的开支内,我们要做的是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上。目前各地的车商都有不少不同品牌的低价位V刹,包括740使用的那种级别的东西。价格就在40~50之间。 车首组件、座杆
接下来是另外影响骑行姿态的零件——车首把组,包括把立(又称龙头)和把横(直把/燕把)。根据车手的身高,我们首先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把立。把立的选择要考虑角度和长度。角度指把立的基部与水平面平行后,把立上仰的角度。作为山地车使用,一般从2~5度之间,根据车架和车手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选择角度的时候也同时考虑一下车首垫环的位置和距离,调整出最佳状态。而把立长度的选择,一方面影响操控性,一方面影响强度,一方面影响车手在车辆上的舒展度。我174.6公分的身高,采用16.5寸车架时候,使用110长的龙头,另外一辆车使用15寸车架,采用120长的龙头,目的是取得在车辆上的最佳伸展度,换取最好的骑行姿态,最后达到最佳的舒适度。而车友在购买组装车的时候就可以向车行提供这些数据,然后挑选合适自己的东西了。接下去一个是把横/燕把的选择。首先是这辆个到底选择哪个好呢?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辆中把对应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效果。我用来主攻平地的车辆采用的是58的直把+牛角,为了降低风阻和取得更多的骑行姿态;主攻越野的车辆采用的是80(经过裁减)的燕把,目的是取得更强的操控性。在选择直把/燕把的选择上,按照个人的喜好来定,没有绝对的限制。当然,如果你的肩宽比较大,尽量选择比你肩宽跨度更大一些的把,这样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舒适度。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比例都不相同,车架、龙头、把立的搭配,和个人的腿长、身长、臂长、肩宽都有关系,所以这里不能给出一个绝对的表格,需要根据大家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接下去的是座杆,这个本来不是什么话题,但是这里必须要说一下。如果你的车子需要将座垫拔得很高,那么你务必需要选择一只比较长得座杆,避免短座杆在拉得太高的时候超越安全线,将车架撬裂。
碗组 选择碗组,其实没有太多好选择的。如果考虑后期的使用,或者不换车架等等,我倒是建议你多投资一些,购买一只稍好的碗组,增加使用时间。30元的VP碗组可以用,但是寿命相对比较短。建议购买FSA的,虽然要100多,但是可以让你用上挺久的,只是价格基本会超标,因此顺带提过。 轮胎 轮胎,这是个挺有趣的东西,值得一提。由于价格问题,我们把范围控制在50元以内。首先,轮胎从大体上分,可以分为光头胎和齿钉胎(或者越野胎和高速胎),齿钉胎比较偏向越野,而光头胎比较偏向公路。当然,高手也可以用光头胎来越野。其中也有对不同轮胎的推荐。这里顺带说一下,如果使用了钢叉,而又时常越野的朋友,可以考虑使用2.1以上的宽胎,因为这种宽胎对震动的吸收能力比较大。而跑公路的车友,可以选择使用1.5以下的光头胎,这个宽度下的轮胎,气压比较高,对震动的传导比较敏感。处于1.5~1.9之间的轮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应付大多数地面,所以个人比较喜欢使用这个区间内的东西。 余项
踏板,VP550的踏板使用得比较多,不建议采用30元一下的踏板。这类便宜的踏板选择不会太细,只要找到耐用的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过费心。 座垫,虽然不可能选择多好的东西,但是买座垫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你的承受能力,不是越软越好,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能够适应。不要为了所谓的舒适购买过分宽大的座垫,因为在标准的骑行姿态下,它反而不能给你需要的舒适,反而会让你的大腿受到大量摩擦的痛苦。
线管,我主张采用相对好一些的线管,比如jagwire的套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考虑到后期的使用寿命和手感。
一、车架尺寸 选购一台用来运动的自行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车架的大小是否适合骑乘者的身材。车架大小的测量,一般是以车架立管的长短作为标准,立管长的车架车身长度也越长;也可以坐在座垫上双脚踏在踏板一上一下放置,在下的腿可以自然垂下摆直,如此的高度可使脚在踩踏时能有余裕空间伸展。一般公路车的车架尺寸,以量产车架品牌多为每二公分一个尺寸,而高级纯手工车架品牌则为每一公分一个尺寸。以(大齿盘)中轴心至上管立管接头处中心,可从最小47公分逐渐大至62公分共8或16个尺寸。我们可以用: 跨下长×0.65=车架立管长度,上述公式来选择适合自己身高的公路车架尺寸。
就登山越野车而言,是以(大齿盘)中轴心至上管立管接头中心,每二英寸一个尺寸,作为车架尺寸的大小间隔,可从14英寸逐渐大至22英寸共5个尺寸。由于登山越野车的尺寸间距较大,也就无法以精确的公式计算来测得适合骑乘者的车架尺寸,只能就身高来选用大致合适的车架骑乘。台湾通常以14、16、18英寸为主,适合骑乘者以身高为准,约为14英寸为155公分以下、16英寸者为155-170公分、18英寸为170以上,至于180公分以上的朋友就要尽量寻找20英寸以上的单车了。 二、龙头把手的尺寸 选择自行车除了应注意车架尺寸是否适合身裁以外,另两项必须注意选择的就是龙头与把手的尺寸。龙头长度的测量一般是以手上臂与下臂成90度,手肘顶住坐垫前缘(坐垫杆应调至坐垫中央位置),此时中指尖距离把手后缘应为三指幅至三指幅半的距离,如果车架的尺寸适合身裁的话,通长所使用的龙头长度多半在11至13公分(每一公分一个尺寸)。 以公路车而言把手宽度的选择则是将把手顶住肩膀,把手的两端应位于上臂与肩膀连接处的手臂中央。把手的尺寸一般国人男性多使用把手外缘42至45公分(每一公分一个尺寸)。若是经测量的适当尺寸为42公分,建议可采用大一号43公分的把手,如此可以增加平路冲刺或上坡时站立摆车加速的力量,同时又可兼顾姿势的低风阻特性。登山越野车为了增加骑乘的操控性能把手宽度远宽于公路车,宽度多以56公分及58公分两种尺寸为主,用在下坡赛专用的把手则宽度在63公分以上。 三、车架材质 车架是自行车的灵魂,好的自行车架必须符合重量轻、强度够、刚性高三个条件。作为自行车运动的车种当然是重量越轻越好,如此才越省力骑得越快;强度够是指车架在高强度的骑乘之下不会有断裂弯曲的安全顾虑;刚性高是指车架要够硬,有时候一台刚性差的车架也许没有安全顾虑,但是骑起来车架力量传导过差,使得骑乘者踩踏起来有车子拖重的感觉,即使是够轻、够强的车架但刚性过差这仍究是一台不合格的运动自行车。在市售的车种中,能符合上述好车架标准的车架材质有:铝合金、碳纤维、钛合金及合金钢材四种。 铝合金: 铝合金的骑乘质感属于灵敏轻巧、高刚性,但同时也传达了地面每一丁点的振动反应,而略为牺牲了舒适性。 碳纤维: 碳纤维的特性是较具弹性、骑乘感稳定、长途巡航持续感佳、舒适性高。 钛合金: 钛合金的特性很类似铝合金与碳纤维的综合,它可以有类似碳纤维的弹性也可以享有铝合金般的轻巧与刚性,但是这些好处都得以远高于其它材质的价格才能达到。 钢材: 钢材是自行车最传统的车架材质,现代的多种合金钢材可以在刚性、弹性、传动性、稳定性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唯一的缺点是在重量上钢材是几种材质中较重的。 我们必须提醒读者的是,上述每一种材质都有高低等级之分,此处所描述的特性均是以高等级的产品(也就是高价品)为对象,在低文件的产品中以上的优劣可说是不存在的(均为劣质)。另外有些产品虽然高价,但由于对材质处理能力的不足(例如:碳纤维及钛合金),或是厂商对车架几何设计的不良,也可能会有骑乘感很差的产品出现,总而言之任何的材质都会有等级好坏之分,不可一概而论。 粗车胎能增加握力,但加重阻抗及重量。细车胎阻抗少,在平坦的路上行走较顺利,但抓地力较弱。虽是同样的片块形状,粗细不同,性能也不同。 粗车胎(2.25~ 2.0)
在硬的路面上能够发挥缓冲及抓地力。在软路面能够抑制轮胎下沉。重量与阻抗将会增加,因此适合於有体力的骑手。 中粗车胎(2.0~1.9) 街道上能进行稳定的骑行。 山地车车胎的典型尺寸。 细车胎(1.75~1.5) 能够降低路面阻抗,适合於稳定的街道或者非公路上的行走。 硬的路面冲击大而容易破胎。 内胎的轻量化 异丁烯内胎 最普通的内胎。若破胎任何地方都可以修理。重量是有限量(220g)。 聚氨酯内胎 重量为异丁烯内胎的65%。具有耐破胎性。需要专用破胎修理工具。可用於所有比赛。 超轻量聚氨酯内胎 重量为98g的内胎。重视重量的超轻量型内胎,但是容易破胎。HC、XC时 适合於较软的路面。
※聚氨酯内胎充气膨胀後不能恢复原状,因此修理时要小心。另外伸缩性较弱,与车胎的尺寸要配合好 山地外胎的选择我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胎纹。这之后是胶质、价格。但是目前杭州乃至国内的市场,只允许我们在胎纹和价格上稍加选择。 选择胎纹,必定要依据地形。
一.硬石质表面:
1.主要是人工修建的石阶道路。这一种在该类表面中最为常见。这些道路的特点是拥有高摩擦系数和高稳定性,而且常见阶梯地形。较易于掌握和预测;
2.在原生岩石层上开凿、堆砌的道路。这一种在古道和山川间极为常见。其特点是表面不规则且较多沟坎,部分因年代久远导致稳定性不足。“陷阱”颇多,需要较多判断和细腻挑选走线;
3.原生石层。这一种比较少见,但是几乎每条山道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他们多经日晒雨淋导致表面较为光滑。而另一些往往呈现锋利表面和深邃沟坎。他们有的时候是容易控制的,而有的时候却会极其危险。
二.沙石路面:
1.硬质土层及细沙石。这一种道路在该类地形中占据多数,也是最多见的越野道路。那不太会是纯粹的单一地形,即使没有参杂其他地形,也会存在一些较大体积的砾石、路拱等等。但是总体来说,那是最容易控制和获得高速的,出事故的也是最多;
2.硬质土层以及大体积砾石。这一种道路也很常见,类似杭州午潮山那种,算是石头体积比较小的了。最大的特点是地面不稳定,即使是上坡,也很容易造成车尾甩动以及后轮空转。最甚者软尾也无法稳定操控。但是当砾石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那又成为较容易驾驭的道路,即使砾石体积较大,也能在其上高速通过,但是对避震系统的要求较高;
3.软质土层以及细沙。这一种在南方也是很多的,有一些在雨后会出现,而一些则是长年积存。主要表现是容易陷胎导致操控不足。
三.林道:
1.硬质土层。那几乎是纯粹的土层,坚硬,干涩。非常易于操控和加速。
2.软质土层以及树叶腐殖层。这一种在林道中较为常见,往往由厚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腐殖树叶铺垫而成。本次茅家埠赛道这种地形占据了1/3。他们松软而多变,稳定与失控全在你的走法。
3.或者说这是道路的终结。因为林道包含了以上各种地形,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你也可以学到任何你想学到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