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怀 山 水 ——之 邢 台 奇 峡 群 游历之风起于先秦,发展于汉代,风行于魏晋、盛唐,这大概是受孔子“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的影响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骑行大本营”这个颇具吸引力的字眼,也让都市里的人蠢蠢欲动,让人觉得就该出去走走,该放松一下心情。也许因为我从小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吧,对山水总有一种无以言说的喜爱,每到周末或假期,我的心便象疯长的野草,总象被什么催着:出去走走,去游山,去玩水! 去过许多名山大川,赏过不少秀美风光,于我却只是一个“看客”,真正让我体味到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快乐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邢台奇峡群。 四月的阳光好灿烂,云卷如轻纱,风软如蝉翼,我们快乐如出笼的鸟儿般走进了邢台奇峡群。一进大峡谷,走在天然的石板路上,看两旁悬崖峭壁,听脚下溪水潺潺,看不到人工雕琢和粉饰的景观,就感觉一定会不虚此行。 我们沿着潺潺的溪流而上,清澈见底的溪水吸引着我们几个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一路象小孩子一样蜻蜓点水似的跳跃着踩过高出水面的小石块,波子和小慧一路欢跑着、叫嚷着,要抓螃蟹和小蝌蚪。螃蟹真多,翻开一个石头抓到一个小的,再翻开一个石头又抓到一个大的,逗得俩小家伙呵呵笑过不停。走累了,走热了,掬起一捧清凉的溪水泼到脸上,感觉只有一个字——“爽” ! 欢快的说笑声伴着叮当而歌的流水,不知不觉就到了龙潭飞瀑,水声、风声骤然而起。瀑布从悬崖顶上的深潭翻腾而出,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站在飞瀑下面,溅起的水珠如毛毛细雨洒落身上,顿时一股清风和凉爽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黄龙峡,两小时的山路欢快地过去了。绝大多数游客走到这里就开始返程。因为不想错过更美的峡谷风光,也为了检验我们的体力和锻炼两个小孩子的毅力,我们选择了继续向上,等于还有四个小时的山路要走。当然也有点担心两个小家伙的体力,他们万一走不动了,麻烦就大了,这里可没有打轿的山里人,更没有下山的缆车可坐。 沿着悬崖边仅容一人过的人工开凿的小道而上,只觉得阵阵凉意袭人。前不见人影,后不闻人声,整个峡谷好象只有我们一行六人似的,安静得有些可怕。朋友忍不住“嗨——”地长啸一声,引得我们你一声我一声地接着“嗨——”起来,回音便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地久久回荡。 抬头,只看见一线天,让我陡然想起“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来。两旁峭壁的天然岩石美不胜收,吸引着我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心里还一边盘算着:要是下场大雨就更美了,会不时遇上壮观的飞瀑。波子和小慧的体力真不容小视,一路上他们争着走在前面当“队长”,还依次给我们起了“老三”到“老末”的外号,自然他俩是“老大”和“老二”了。 看着走在前面的波子,我不由得莞尔一笑,就象在寂寞枝头的花骨朵,悄悄地盛开在黑夜里,独自欣赏着自己的芬芳。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波子的健康成长,先生和我又何尝少费心血?就象这样的旅游,从带他爬泰山算起,两岁时,他第一次靠自己的小小脚丫走过十八盘登上了泰山的南天门;今天,他靠自己的力量,走过了整整六小时的山路。这一切,无不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心性。 经过近四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山顶,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只见红岩绝壁,峰峦叠嶂,一截是满山苍翠欲滴,一截是光秃秃的悬崖峭壁,让你不能不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下山的路,轻快了许多,岩景山色尽收眼底。“那两块大石头像两只乌龟”,“那边的山像手”……两个小孩子比赛着形容双龟戏石和五指山的形状,还真是名副其实。 古人喜欢自然与逍遥,他们走向自然,放志山水,恣意肆游,将其视为一种心灵的吸取与补偿。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我们,将贴近大自然的丘壑草木看作是寻找美,看作是休闲,何尝不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去旅游,来骑行吧,走向自然、散怀山水,让我们享受到一种充满哲学智慧和美学意趣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