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47
- 帖子
- 44
- 精华
- 0
- 积分
- 46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8
- 最后登录
- 2011-4-8

- UID
- 947
- 帖子
- 44
- 主题
- 2
- 精华
- 0
- 积分
- 46
- 威望
- 46
- 金钱
- 46 分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8
- 最后登录
- 2011-4-8
|

 伯延道光年间设镇,到民国15年,全镇以有人口7800多人,占地1300余亩,现存清末建筑150余处。伯延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南,是河北南部太行山向东与平原交汇处的一个古老小镇.此处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在古代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依托地理位置,伯延镇人得风气之先开始经营商业.自乾隆年间大批人外出经商,北开药店,南销绸缎,逐渐兴旺富裕起来.积聚了财富以后,"武俗尚房舍",遂大兴土木,至道光年间设镇,贸易繁盛,到民国15年,全镇已建设成为占地1300余亩,有人口7800多,街巷纵横,院落重重,阁楼林立的冀南名镇.后随时事变迁,古镇逐渐衰落,房屋破损、院落坍塌、人口外迁,不再有往日的盛况.现在伯延镇遗存清末建筑150余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冀南大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落 伯延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研究开发以徐家庄园和王顺庄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古民居建筑,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获得河北历史文化名镇等殊荣。 深挖掘 历史文化现异彩 伯延建村于北宋元年间,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初始几户人家迁居此地,垦田稼穑,后人丁陆续迁入,繁衍生息,明、清时逐步发展成为集镇,为武安八大镇之一。清乾隆年间,伯延人大批外出经商,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大兴土木,营造房舍,颇具影响。建国后,伯延镇一直为区乡(镇)政府所在地,1996年,庄晏乡并入伯延镇相沿至今。 伯延历史上曾出现诸多名人,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至今仍具相当影响。房锦云,伯延开明士绅,民国时期曾捐巨资于北京大学,并将中国大学第一宿舍修葺一新,北大校长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匾额,悬于房家门楣。抗日民族英雄武伦佩,该镇龙泉村人,曾任八路军冀豫边区游击大队长,其纪念碑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词,八路军一二九师撰纪念碑记。 1945年10月30日,高树勋将军率部在邯郸起义,后赴伯延镇改编。11月1日,在伯延召开欢迎高树勋归来暨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11月2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祝贺。 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边区政府曾驻伯延镇。 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他了解到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于5月7日凌晨3时向毛主席电话汇报并提出了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之后不久全国取消大食堂。 伯延民居建筑,较著名的有徐家庄园(九门相照)、房家庄园、徐家二兄弟庄园和王顺庄园等。综观伯延民居建筑,别具一格,特点显著:一是多为一个或数个相连的四合院;二是“村村有阁,无阁不成村”;三是建筑装饰极为讲究;四是布局科学合理;五是街巷布局浑然天成,自成体系。 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城南10公里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交通便利。自古居民经商外埠、广置房产,在本村发展商业,使村里店铺林立,街道上商贾成行,村中十分繁华。伯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南文章、龙泉、罗峪、庄晏,以及北安庄乡的同会,南北安庄等村落。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宅有伯延徐家大院、房家大院、徐家二兄弟院和南文章王顺庄园等。徐家大院位于伯延村中心偏西(俗称九门相照),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四合院式的群体套院建筑,晚清风格。在民国年间属上等水平。徐宅平面呈长方形,座北向南,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厢房建筑对称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顺序排列,采取门户贯通,形成九门相照格局。据说这种格局是依照故宫进行设计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徐宅有房99间半,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但其格局基本相似。 <!--v: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