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在阴:
不用谢。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解除过去心中的疑惑,提高认识,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LS是125师的吗?看了不少打高平的回忆帖子,我有种感觉,高层指挥部对水口这条公路的意义重视不够,初战投入的兵力太少。和打谅山比起来,打高平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后勤保障问题,没有铁路,公路也少,粮弹送不上,伤员烈士送不下。水口这条路,显然优于靖西那坡的公路,距离凭祥铁路线和南宁首府都近,如果一开战就把162师投入水口-复和,我军的的穿插部队就能很快得到支援补充。 我还希望有种帖子,能对比一下打谅山和打高平有何区别,不是评论哪个部队好哪个部队不行,而是重在分析战区地形,民情,越军,作战方式的差异。 鸣鹤在阴: 你说对了,我是125师的。战前经过反复越境侦察,查明水口至复和是越军的防御重点(为此125师、团牺牲了多个侦察参谋,现葬在龙州烈士陵园,注明是1979年1月牺牲的基本是越境侦察牺牲的)。战役设想是在两个方向同时向高平突破,125师是复和至广渊一线,突破得手最好,不行也能策应126、124师布局至东溪至高平一线的突破,两者之中选其重,42军把宝压在126和124师上。那个时候54军也只是刚刚到达广西战区,战场上的事情有很多是说不清道不明,因为一场战斗下来,牵涉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太多了,有决策者、指挥员、战斗员的原因,也有武器装备的原因,也有天时地利的原因。我们还记得在战后一次大会上,军领导在会上说:百年不评史,十年不评战。第一、你不是指挥者,不知道高层在想什么,容易说错话。第二、你只是整个战役的一分子,你没有权利对别人说三道四,容易得罪人。第三、评史论史是军事院校的事情,你们不要砸军事院校的饭碗,容易挨人骂。所以,我们现在一般发帖都是聊自己身边的事情,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不作评论,特别是涉及别的单位的事情一般不说,有一些牢骚怪话也只有在战友聚会时发一发,出了门绝对不谈。你说162师加入战斗的事,这个问题凡是162师和42军一见面就吵,一直争吵到军事院校(争吵焦点你看124师和162师的老兵回忆就知)但一直是见仁见智。所以你说的评价、对比战役等,更不敢高谈阔论。但可以向你提供我所知道的42军125师、126师的在复和、高平方向的事情,因为我身边的有这两个师的参战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