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矶 鳌头矾座落在市中区会通河分叉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I417年)。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矾后象其尾。石坝上所筑古建筑称鳌头矾,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为鳌头矾题写了“独占”二字,寓“独占鳌头”之意。鳌头矾占地1200平方米,南楼望河楼,卷棚顶;前后隔扇,建于台基之上;东楼观音阁,亦建在台基之上,基砖砌,高5米,9米见方,下部辟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上覆筒瓦,四角飞挑,木囗落地,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为临清景观“鳌矾凝秀”之所在。 明代成化间大学士、著名诗人李东阳的两首诗《过鳌头矾》,使得临清鳌头矾声名大振。诗曰: 十里人家两岸分。 层楼高标八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 击鼓鸣锣处处闻。 折岸惊流此地回, 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 江上帆墙万外来。 这诗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当年临清繁盛的运河风情。想当年,高官大贾、文人骚客乘船途经临清,多登楼临阁。眺望运河,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是何等的惬意…历史一页页的翻过去了,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她依然矗立在运河之畔,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苍桑,迎接游客来此独占鳌头。 望河楼 自陈列室出来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望河楼,一眼望去,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河两岸长满了垂柳和鲜花。望河楼内展示着临清和大运河的历史沿革,在楼的东西山墙,悬挂的两块古匾额最为有名: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毅书写的“沙丘古渡”。张度,宇红亭,河南夏邑人,清乾隆四十七年(782年)莅署临清直隶州。任间,曾督修《临清直隶州志》并作序。王毂,字御车令,号东莲,安徽黟县人。清代乾、嘉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广印人传》一书记其“从事六书栖情铁笔,章法刀法默于古会。” 观音阁 从望河楼转而登上观音阁,心情倍感开朗,极目远望,运河、绿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正前方是文化广场,画坊、曲廊、石桥、流水、花坛、喷泉历历在目,顿时会使人遥想当年楷运盛时,矾下千帆竟渡,商贾云集的情景。此时吟涌“有赡帘外飞红日、俯瞰波高跃锦鳞,栋宇峥荣先得月,栏干潇洒绝无尘”,你定会为明代诗人王英登上观音间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古砖陈列馆 穿过幽深的门洞走进鳌头矾院内、首先要去西殿吕祖“党参观“古砖陈列馆”.里面展示的是历史上临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在史学界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而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物料——大青砖,则大都来自临清。自明永乐时起,便在临清设立了二部营缮分司,派工部侍郎一员管理烧造,提督收放。据志书记载:明永乐年间为了迁都,用了十五年时间在北京大兴上木,营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的官窑业即创设于此。由于需用量大,临清沿运河两岸布满了砖窑,烧制好的皇砖重达50多斤。每块砖都经过严格检验,达到“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硬度与青石相当”,然后用黄咏纸封好,搭船经运河运至北京。 可以想象,漫长的岁月里,该有多少临诸砖顺着古老的大运河“漂”向了北京城啊! 五百年悠悠岁月,紫禁城的灯火明明灭灭,运河岸边的临清皇窑红红火火。如今昔日繁盛的临清皇窑已成陈迹,但是,临清皇砖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与精神的积淀,与紫禁城一道,永远地铭刻进了历史,古砖陈列馆内的一块块大青砖,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历史,使人们的心灵感到震颤! 碑刻 鳌头矾内的碑刻林云,很有观赏价值。一块是杜公去思碑,此碑记述了咸丰年间义和团在临清的活动,很有史料价值。另一块是清代州民为知州李询伯所立,碑文是“经正民兴” 四个楷体大字,不难想象这是一句很有哲理性的话,今天看来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碑墙上嵌着有数块明代墓志,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 博物馆 鳌头矾同时还是市博物馆所在地,馆藏文物颇丰,汇集了临清的历史文物精品。尤其不乏国宝级藏品,其中有一件科考挟带最有吸引力。挟带如同现在考试使用的小抄,再不到三尺平方的丝绢上用比大米粒还小的自述写了全部的《论语》,而书法是惊人的精到。 鳌头矶像一个历史老人,在这里鸟瞰着运河的盛衰,已经历了五百多个春秋。她又像一座纪念碑,铭刻着临清,铭刻着大运河,铭刻着往日的辉煌,近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