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979对越作战中的29个陆军师fficeffice\" /> 31 师: 1969年11月,为应对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和越南战争的升级局面,中央军委抽调昆明军区若干部队,在云南大理重新组建了陆军第11军,下辖31师、32师,是当时全军为数极少的仅下辖2个陆军师的简编军。 31师原为步兵第49师。前身最早是1946年1月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原平原党校特务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后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中野第11纵队31旅,是中野里的年轻部队。这11纵挺有意思,虽是刘邓的手下,却跟着陈粟的华野混了不少日子,参加了豫东阻击黄百韬整25师和徐东阻击邱李兵团的战斗,也打了些硬仗。后来归建,双堆集打黄维的12兵团,首先攻占双堆集外围的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核心阵地,在中野各主力面前也露了一回脸。1949年11纵31旅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后军主力打到贵州,49师则一直追到滇东,把李弥所部打出了国境。1952年17军撤销,49师以师部和145团为基础,加入46师137团、47师141团及50师149团团直、贵州军区炮兵团山炮营、部分团属迫击炮连,合并为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后改称步兵第49师,归昆明军区建制。1957年6月3日,第49师调归成都军区建制,参加四川西部平叛作战。1958年5月19日,第49师调归昆明军区建制。1969年11月14日,第49师划归第11军建制,改番号为陆军第31师。 1979年对越作战前,31师临时扩编为甲种师,辖步兵91、92、93团和炮兵团。31师长期驻守西南边疆,对当地的社会情况及地形、气候特点比较熟悉,师的和部分团的指挥员有一定实战经验。 在昆明军区前指指挥下,第11军向云南金平当面的越南莱州省封土地区发起进攻。31师位于全军正面,配属边防14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7连,首先歼灭巴南棍、麻栗坡、天泛地区守敌,再向巴沙山口和封土县城实施突击。 主要作战方向为由西向东进攻,作战地域正面宽约35公里。藤条河为两国界河,对岸的巴南棍、老虎充、麻栗坡、木桑一线为越军的第一道防御阵地,纵深3-5公里;一线向东10余公里是巴沙山口地区,为越军第二道防御阵地;巴沙山口再向东10公里是封土县城。有一条公路从巴南棍通向封土县城,是这一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越军在封土地区的防御总兵力约有5个步兵营加1个公安屯。 1979年2月17日早晨,31师各路突击部队隐蔽前进,突然向守敌发起偷袭。西路的边防14团一部乘夜暗雾大夺取了藤条河上的那发公路桥,与越军在巴南棍营房和东北侧诸高地展开激战;中路的93团与越军在1108高地进行反复争夺;东路的91团突破边境后,由副团长廖锡龙率2营向船头地区发起穿插,2个小时到位,切断了巴南棍至麻栗坡一线的越军退路。经17日一天战斗,31师攻占了巴南棍、麻栗坡地区的越军大部分阵地,只剩少数固守要点的残敌未克。 18日,31师各部继续发起进攻。在团、营属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93团集中兵力攻下了1108高地,毙俘越军194人。92团从巴南棍方向进入战斗,连续攻克521、662、761高地。在边防14团配合下,92团继续进攻,全部肃清了老虎充、534高地之敌。至此,31师及配属部队全部攻占了巴南棍、老虎充、麻栗坡地域,对守敌越军741团第64营给予了歼灭性打击。随后,部队转入搜剿残敌。 因侧后的木桑地区越军还未遭打击,威胁正面进攻巴沙山口部队的侧翼,廖锡龙副团长奉命率91团3营前往进剿。从19日晚战至20日下午,歼灭了木桑地区守敌,共毙敌73人。战斗中,打出了一个“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 在会攻巴沙山口的战斗中,91团和92团在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2团配合下,采用沿公路正面进攻加侧后穿插迂回的战法,一举将其夺下。其中廖锡龙率91团1营、3营长途穿插,交替跃进,向敌侧后突击,夺下关键的973高地及其西南无名高地,并顽强坚守,与越军反复争夺,为全师胜利立下关键之功。 从突破越军边境前沿到攻占巴沙山口,31师及配属部队连续战斗6天,基本歼灭越军741团第64营、第907营、公安第33屯和 316A师98团第9营1个连,共毙敌710人,俘敌35人。 27日,31师在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协同下向封土县城发展进攻。各部沿公路两侧拔点推进,于3月3日攻占封土县城,完成了昆明军区前指规定的进攻任务。其后91团加强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1营,于撤军回国途中绕路奔袭,向封土以北18公里的班绕散地区发动进攻,歼灭防守越军322人,拔掉了这个威胁中国边境的侵略据点。3月11日,31师全部撤回国境内。 在1979对越作战中,31师境外作战23天,共毙敌1402人,俘敌53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第11军撤销建制,31师改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31师下辖第92团、第93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37 师: 第13军是陈赓大将的老部队,一直带着从红四方面军31军到129师第386旅,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再到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军史悠久,曾多年作为一个战略方面军来使用。陈赓是大将之中除粟裕外最能打的野战将领,带出来的部队后来无论归哪个军区指挥也没人敢轻视。13军首任军长周希汉,是二野中少有的既能参谋又能野战的将领,后来当了海军副司令员。 37师又是13军中的老部队,前身最早来源于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后为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红31军。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解放战争中先后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37师。红军时期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抗战时期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豫北等战役战斗。日军视其为劲敌,在“扫荡”时曾在装甲车外面贴上“专打386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甚至称“386旅为中国最好的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等战役战斗。1949年渡江后参加南线大追歼,长驱8000里,一直打到云南边境。 驻防云南期间,37师执行过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和装备部队。1968年,37师移防四川。 1979对越作战时,13军作为成都军区部队加强西线作战,作战地域为红河西岸。37师从1960年起就一直担任战备值班部队,是13军中齐装全训的甲种师,辖步兵109、110、111团和炮兵团。战前,37师团以上干部都经过战争锻炼,团以下干部和战士则缺少实战经验。因部队中西南地区的战士占绝大多数,对中越边境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应。 37师在13军编成内担任东路进攻,决心在洞坪、北山至瓦窑一线渡过红河,立即前出围歼谷柳、谷珊地区之敌,然后向维金、谷萨地区发展进攻,协同38师歼灭柑塘地区越军。当面沿河之敌为越南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老街市队、公安营及武装民军、青年冲锋队等,约有1个多团兵力,重点守备区域为谷柳至北山一线。谷柳是省会老街市的一个区,与老街市区隔红河相望,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其侧后是保胜县城,有3条公路分别通往坝洒、沙巴、柑塘等地。 从2月16日夜22时起,37师先头部队从几个渡场先后偷渡、强渡红河,然后向越军沿河阵地发起进攻。109团相继攻克141、152、171高地等处,歼敌128人;110团攻占果沙、221、205、177等高地,歼敌95人;111团拿下230高地,歼灭越军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毙敌169人,俘敌17人。37师3个团勇猛接敌,分割迂回,进展迅速,已逼近谷柳。 为迅速进占谷柳,18日凌晨 2时开始,37师指挥109团、110团在炮兵和坦克配合下,对谷柳西山和谷柳南侧各高地发起攻击。越军抵抗颇为顽强,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经一天战斗,109、110团分别攻占谷柳西山及南侧地域,对谷柳、保胜越军达成了合围。18日午夜,109团和110团对谷柳和保胜发动迅猛突袭,至19日晨将其攻克。至此,37师将越军红河西岸防御体系的东部砸碎。在两昼夜的战斗中,37师歼灭越军老街市队独立第6营、文盘独立第2连、黄连山省队192团2营及公安、警卫、边防等部共759人。 因越军316A师已经东援老街,345师121团也进至谷珊建立防线。13军决心乘胜扩大战果,打开进攻柑塘的道路,同时抓住战机将316A师歼灭于运动之中,命令37师不顾疲劳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19日上午10时30分,110、111团在炮火掩护下发动连续猛攻。战至21日,110团相继攻占了332、238高地和登朱、271高地等处,歼灭黄连山省队192团团部和345师121团第5营共374人。111团也连续突破越军在北瓜姚、250高地的防线,歼敌一部,进至250高地南侧无名高地一线。至此,37师已兵临柑塘以北。 柑塘是沿红河通向河内的重要枢纽,也是越西北盛产磷肥的矿区,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重要。13军下一步攻击目标指向柑塘,以39师抢占代乃阻击越军316A师东援;37师在左翼,38师在右翼,以钳形攻势突击柑塘。2月23日7时,13军集中了军、师7个炮兵群加团、营炮兵82毫米以上共564门火炮进行炮火准备,在6公里正面上向柑塘发起进攻。37师一小时突破越军防线,连克179、191、谷萨、205、159、166、维金、211、199、280等高地,深深插入柑塘守敌右翼。24日,37师继续发展进攻,连克朗箭、朗顿、春增等地,直插柑塘侧后的外波河,控制了河上的况孟吊桥,切断了柑塘地区越军的重要退路。在对柑塘守敌达成合围后,25日13时30分,111团在师、团炮火支援下向柑塘市区发起攻击。因守敌已分散潜藏或逃走,111团顺利攻占了越南西北重镇柑塘。战后侦知,345师师长麻永兰率师前指和残部于24日拂晓即已逃过外波河,以致柑塘守敌群龙无首,一战即溃。 此后,37师奉命停止进攻,转入搜剿残敌。3月8日,37师全部撤回国境内。 在1979对越作战中,37师突入越境纵深25公里,攻克大小山头112个,共毙敌2166人,俘敌77人。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7师。1988年4月至1989年10月,步兵37师又参加老山轮战,歼敌1787人,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划上句号。1998年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后,步兵第37师下辖109团(红军团)、111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38师: 第13军38师前身最早是1942年10月组建的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来源于八路军129师补充团和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第57团等部。几经改编,后来编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38师,渡江战役后一直跟着陈赓打到云南。 建国后,38师长期驻防云南,执行过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还曾帮助越南训练和装备部队。1968年,38师移防四川。 1979对越作战前,38师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辖步兵112、113、114团和炮兵团。该师已经多年没有打过仗,基层干部新,缺少实战经验,连队新战士达50%左右。 1979对越作战发起后,13军渡过红河,开始扫荡越军在河西的防御体系。38师在13军编成内担任西路进攻,决心从越南坝洒县城对面的180高地南侧、甘蔗园、曼峨地区偷渡、强渡红河,迅速攻歼坝洒地区越军,然后以主力向孟珊地区发展进攻,配合37师分割歼灭当面之敌。考虑到平卢地区的越军316A师会东援老街,要走10号公路,又以114团向谷柳侧后10号公路南北南北两侧的奔西爱、威龙松地区穿插,抢占要点,阻击来增援的越军,保障军主力围歼柑塘地区的越军345师。 从沿红河的西起曼章地区、中为坝洒县城、东到吉旦地区的纵深3公里内,越军部属了黄连山省队独立第2营、黄连山省队192团第2营、2个炮兵连、1个公安屯、1个武装部,还有数量不详的青年冲锋队,共约1个多团兵力。越军一般白天分散守点,重点防守交通要道附近的制高点,守高地不守城镇,夜间收缩,防御间隙较大。 从2月16日夜23时起,38师113团、112团先头部队分批乘冲锋舟和橡皮舟偷渡红河,然后警戒渡场,掩护114团偷渡红河向奔西爱、威龙松地区发起穿插。 2月17日凌晨,113团和112团从东西两侧迅速穿插迂回,割裂越军阵地。7时许,38师炮兵群向坝洒地区的越军阵地进行了炮火轰击。东侧的113团展开3个营连续跃进,先后攻克332高地、297高地、旧街、铁厂河及曼元、曼瓜、曼歪周围的多个高地,切断了坝洒越军的东撤南逃之路。中午12时许,113团攻占了坝洒县城。西侧推进的112团攻占了典道、坂祸周围诸高地,继续进攻时遭到船头地区的越军顽强抵抗,多次攻击受阻。113团从东侧配合进攻时,也被越军火力阻止,因而未能于当天解决坝洒之敌。18日晨,112团、113团趁大雾再次发起攻击。经过艰苦战斗,113团攻占133高地,112团连克9、11、12号高地,于下午13时30分将守敌全部歼灭。 至此,38师偷渡红河,分割合围,经31小时战斗,歼灭坝洒地区越军黄连山省队独立第2营、1个公安屯和武装民军一部,共毙敌496人,伤敌24人,俘敌44人,打出了被中央军委称为是“自卫还击作战的第一个歼灭战”。 114团渡过红河后向奔西爱、威龙松地区穿插,路上几度走偏方向,又在勇番地区遇阻,激战6小时才得以前进。下午17时进至龙金地区,因另一路穿插的39师116团在前方周登地区受阻,114团被堵在116团后面难以前进。18日,13军指示114团配合39师向岳山地区进攻的战斗。114团于当天攻占331高地及附近3个无名高地,保障了39师的右翼安全。19日,13军命令114团转变向奔西爱、威龙松地区穿插的任务,继续配合39师作战,然后就地组织防御,准备阻击越军316A师东援。经过3天战斗,114团先后攻占253、339高地,并前出到维甘、登尚地区,随后奉命北调登门地区待机。 在13军下达了突击柑塘的命令后,38师112、113团迅速前出,在37师右翼占领进攻出发阵地。23日攻击发起后,112、113团相继攻克241、219、439、369等高地,插入柑塘越军防线左翼。24日继续进攻,112团攻占312高地、容东一线;113团攻占563高地、587高地,然后乘胜直插朗娃东南无名高地,配合37师达成了对柑塘地区越军的合围;114团奉命向越军纵深穿插,夺取了柑塘磷矿和火车站,并占领团结、嘉符地区要点,配合师主力切断了越军退路。25日,柑塘战役胜利结束,越军345师遭到重创。 随后,38师主力转入清剿,以113团沿外波河西岸构筑工事,阻止越军反扑。113团坚守外波河西岸10昼夜,击退越军7次反扑,歼敌239人,胜利完成了防守任务。 在1979对越作战中,38师突入越境20余公里,共毙敌1387人,俘敌143人。战后有1个单位、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8师。1996年10月,38师调归武警部队建制,改编为武警机动师,改番号为武警第38师,下辖武警第112团、117团、443团、713团。 39师: 第13军39师前身来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豫西军区6分区的39、40团和3分区的164团,基础较老,164团前身可追溯至杨虎城的17路军部队。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39师,渡江战役后跟着陈赓南线大追歼,直入云南。驻防云南期间执行了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过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锻炼了热带丛林山地作战的经验。1968年,39师移防四川。 1979对越作战前,39师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辖步兵115、116、117团和炮兵团。该师平时训练有一定基础,又经过临战训练提高了干部、战士的技战术水平。 1979对越作战发起后,39师在13军编成内担任中路进攻,决心在冯五寨至龙沙河一带突破越军的红河防线,歼灭当面之敌,打开通向登尚、谷珊的门户,保障军主力向纵深地区发展进攻。同时,以116团向柑塘附近的朗格姆地区实施穿插,切断柑塘之敌沿红河南退之路,同时阻击可能增援柑糖的任何之敌。 从冯五寨到洞坪约长3公里的沿河当面,越军主要据守以232高地为核心的5个制高点,兵力约有黄连山省队192团第2营1个连和武装民军1个连。 2月17日凌晨,39师115团率先偷渡红河发起夜袭。经过近4个小时战斗,先后夺占191、232、194等5个高地,共毙敌144人,俘敌1人,初战告捷。在115团掩护下,116团全部渡过红河向朗格姆地区发起穿插。39师工兵迅速作业,于6时02分在洞坪农场附近河面架起一座12吨的浮桥,39师后续部队相继通过浮桥渡河。115团乘胜发展进攻,又相继攻占251高地、坡光、223、305高地,歼敌90余人,于当日晚兵临周登、387高地北侧一线。 116团渡河向越军纵深发起穿插后,因迷失方向而前进缓慢,后又因误译电报而错误地停止了前进。继续穿插后,部队于当天下午在周登附近被越军火力所阻。奉13军命令,116团向拦路的387高地守敌发起进攻。18日7时战斗打响,因指挥员轻敌冒进,116团3营在387高地山垭口附近遭到越军袭击,部队混乱发生溃散,伤亡很大。鉴于116团穿插受阻,已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18日12时,13军改变了116团的任务,由穿插转为进攻战斗,协同本师115团砸开越军的岳山防御体系。经过重新组织后,116团于下午16时发起进攻,连续战斗90分钟,一举攻占387高地,歼敌96人。19日,116团又配合左翼的115团连续攻占了369、266、282等高地,随后奉命后撤至周登地区休整待命。 20日,115团继续进攻谷珊西山。经过一天多的艰苦战斗,连克215、349、402等高地,全部攻占了谷珊西山,共毙敌103人,俘敌30人。从2月17日战至21日,115团和116团英勇战斗,攻占岳山防线和谷珊西山,打开了通向纵深地区的道路。 13军各部攻击皆捷,兵锋已指向柑塘。为保障军主力攻击柑塘战斗的顺利进行,13军命令39师攻占代乃,控制要点,坚决阻敌316A师东援。 316A师是越军中的主力机动师,曾荣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师”称号,驻防平卢、封土地区。对越作战打响的第二天,316A师即出动所属148团、174团、98团7营和187炮兵团一部沿10号公路东进增援老街。2月21日,先头的148团就控制了代乃地区,此处离谷柳至柑塘公路只有6公里。 兵贵神速,39师迅速部署,决心夺取代乃地区要点,形成至谷珊西山地区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阻止越军316A师东援。116团奉命前出,于22日下午攻占代乃无名高地,控制了10号公路北侧的重要制高点。23日凌晨,117团先头部队也赶到代乃,与116团联手形成防御。不久,316A师148团就向代乃无名高地发起了整连整排的凶猛反扑。从2月22日至27日,116团和117团的4个连队,在师、团炮火支援下连续奋战六昼夜,先后打退越军316A师的30余次反扑,共毙、伤、俘敌900余人,使敌316A师未能前进一步。 在代乃阻击战的同时,13军37师和38师攻击迅猛,打下了柑塘。而316A师受挫后,在10号公路沿线构筑防御体系,不进不退,企图盯住中国军队。39师奉命向10号公路南北两侧扩展,以稳固防御。在13军下达歼击316A师的命令后,39师向朱缸荷、吉光胡、4号桥地区发展进攻,为50军149师投入战斗打开口子。因地形判断失误,39师打下3号桥后误认为是打下了4号桥,已到奔西爱,即后退压阵,由149师进入战斗继续发动攻击。而149师446团虽已判定所在位置并不是4号桥,但却未能查明情况,多加警惕,导致先头2营向前进至4号桥时遭到越军火力伏击,付出了重大牺牲。 至此,39师进攻结束,随后清剿回撤。39师是13军中的年轻部队,战斗历史和两个老大哥师相差甚远。然而1979对越作战烈火锻真金,39师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毫不逊色,为自己的战史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在1979对越作战中,39师共毙敌1041人,俘敌162人。战后有3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39师撤消番号,师机关和13军坦克团、50军坦克团、148师高炮营等部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坦克旅,115团、116团、炮兵团撤消番号和建制,117团划归38师建制,改为教导团。1998年,坦克旅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装甲旅。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3-3-9 14:35:2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