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0868
- 帖子
- 2830
- 精华
- 0
- 积分
- 2705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7-19
- 最后登录
- 2014-9-26
- UID
- 110868
- 帖子
- 2830
- 主题
- 146
- 精华
- 0
- 积分
- 2705
- 威望
- 2705
- 金钱
- 17082 分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7-19
- 最后登录
- 2014-9-26
|
[转帖][转贴原来这里的斑竹狂物金蛇兄的2个帖子
对功放内部的困惑!
狂舞金蛇
因为身在广州的原因,有条件时常逛俗称淘街的电子一条街.这里是新货2手同存,洋枪土炮并举的.商家为了促销,也常打开上盖来个"透明"销售.这使得我等穷人也有了一窥名机的机会。
这里不乏许多欧美和日本的名器,许多货色,比如CD机,从机心结构看就知道是很发烧的东西。如TEAC和天龙都大吹特吹的铸铝机座和无震压片机构等,原来早已在这些闻所未闻的机器中广为使用了,不由得深叹日本人的三级市场划分原则。功放也有很多好东西,如路遥功放,夏文卡顿,音乐传真。但是,尽管这些名器的声音无人否认,但是,观其内部工艺,却很是古怪,跟国产器材大相径庭。如都大多采用碳阻和普通电解以及聚脂薄膜电容等,反正极少见到CBB电容的,元件也是东倒西歪不太整齐,还把引脚留的很长,这是在老的电子书籍中可以看见的标准工艺,但现在似乎已经摒弃了,至少在国产音响中是这样;布线也错综复杂,毫不整洁毫无美感;总的来说一句话,有点象是搀杂了搭棚工艺的怪物。
LUXMAN的PM-80,大家不会没听说过吧?这是当年中低价功放的佼佼者,现在只卖1500以下。出于仰慕我粗粗试听了一下,确实不错(我只能这样说,原因见下面的题外话),非浪得虚名之辈。但是,就是这样的机器,不打开上盖(打开就不太好意思说走就走了,不然定招白眼),从散热孔看,已令我大跌眼镜!深棕色的基板,脏兮兮的元件,薄小的散热器,功率管也是不过100W的管子,一声道两对,内部线多非屏蔽线,就是那个方牛的外壳(对,你没看错,是外壳)总算还有点点“发烧”的感觉,对了,外观也不错!:)总的感觉就是整个国产功放初生时的味道。不要一位这个是特例,如它的大有机在,甚至还有更不堪入目的呢。
现在的国产器材,大家就算没见过真的,照片也看了不少了吧?一个个是美纶美涣,如奥斯DC80,那工艺真是没说的,赏心悦目,还有新德克的也是。但是,这些东西的声音却往往未必有它的外表那么好的,极端的是广东的杂牌功放和音箱了,不过这个不用理它。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国产器材中看不中用了,我要提出的是,为什么别人可以用这样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垃圾的元件来做出风靡一时的靓声器材呢?我们极力的追求补品元件是不是一个误区?当然补品元件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两者同样声音的话,它们的性价比会差多少?大家可以算一算了。因此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我们根本在机器的整体设计和校声方面的功底比别人差的太远,无奈才采用了补品元件来“堆”小差距呢?
一台机器,应该是以它的整体设计为主的,补品元件只是起到总辅助的作用。这里说的整体设计,不是粗框架的大件布局,是每个细节的精心调校,我相信其中定有很多很深层的东西存在。例如,现在的功放因为都是大环反馈,所以对元件的要求就大大放宽了,可以根本不管三极管的次要参数,只要耐压功率和FT能满足就行,小功率如9014的位置可以用中功率管来代替,一样出声;输入耦合电容的大小本来是有公式计算的,现在却全都是能大则大,够位置放为准。但是,是否真这样呢?大环反馈对元件的要求放宽,只是基于能工作为准的,并不是一定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晶体管的放大倍数、输入输入电阻、BE结电压、漏电流等,它们在电路中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有多大?闭环反馈电路中,也有不同的静态工作点,是由整体牵制共同达到平衡和稳定状态的,这不同的工作点,会对声音有什么样的影响?当管子改变后,怎样保证它能在最佳状态下工作以得到最小的非线性失真和最大的动态范围?输入电容大了自然可以向超低频延伸,但是电解电容的漏电流引起的噪声和大体积的CBB电容的卷绕电感引起的高频特性变化又怎么去把握?为什么国半公司和飞利普公司的IC功放推荐图中,都使用小于1u的电容呢(这个问题倒是可以回答,因为它们的输入电阻大)?
以上的问题,我以为,在经历过补品的狂热后,是改认真的去正视和研究的时候了,不光要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不光要定性,还要定量分析,特别是对于音响的设计师来说,当然我等烧友若能完全掌握,也是大有好处的。不是有很多人说名器防制难么?马兰士9功放,很多人从布局到排线甚至元件都一样,结果还是画虎类犬,我以为这是元件离散性参数的结果。白色兄说的电流倾注功放,其典型是英国的QUAD405,电路的状态是纯乙类的,但却成为一带名机,后来中联仿制,却反映平平,想来该是其对电路的改动有问题,又或是调试不得法,不管是哪个原因,都可算到元件“性格”上面去。这“性格”除了广为人知的凸现出来的“个性”外(如不同管和电容的冷暖问题),应该还有其它的次要细微的东西,就如人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结合一样。
题外话:曾经以为听音响就要能听出什么高频有多顺滑,声音有多暖,声场有多宽等等,才能判别出好的和差的器材,才有了发烧的权利和必要,当时没有条件,所以也无法验证。但是到了广州后,我常逛常听的结果,没练就以上本领,却学会了感性直观的判断,或者说根本什么收获也没有,这感性判别法也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一位对音响毫不懂行的朋友,对不同音响的声音优劣竟然和我不谋而合。要知道,面对各种品牌,他可是全不知为何物的,每每我用朝圣的目光看着天朗十寸同轴、LS3/5A的时候,他却是视而不见毫无反应的。于是我悟出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有对好声恶声的区分本领,不同的是烧友通过声响来听,普通人是通过音乐来听的吧。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还是要听音乐不是听声响的。
于是,我学会了“感性判别法 -- 听起来舒服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