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乃阻击战是一场遭遇战。当时的战役态势,是越军316A师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并占领代乃的几个高地,以控制10号公路,为316A师摩托化东援柑糖345生产建设师或会合后把345师接出来西撤的通道。同时越军316A师东援部队在另外的地区还与配属我13军的149师打了一场有名的4号桥反伏击战。从中可见双方部队在对进,产生的碰撞。 我军对越军316A师的决心应该分为三层,相机选择的,因为战场形势是变化的。基本的是以消灭345师为目的的阻援,仅谋求挡住316A师,不谋求消灭它,这是最保守(中义词)的决心,即保底;第二是打援,即一边围歼345师,一边利用316A师拼命东进的劲头趁机用阻击战法来重创它,但不谋求全歼;第三是即全歼吃掉它,但是当时因为正在围歼345师,兵力尚未调配形成包围316A师,所以最好就把它的主力先缠在代乃一线,待消灭345师后迅速包围之,我军为达成此目的,行动部署是用39师阻援,用149师机动。 可惜316A师遭受重创后见势不妙迅速后撤,自从那边也与我149师接火后,316A师猛然发现它面对的是一个军(即13军)、退守沙巴后旋即再撤,沙巴基本是个空城,我149师在沙巴没有遇到越军有力抵抗。 所以从第一决心来讲,即控制10号公路,阻击316A师东援柑糖345生产建设师,这个目的达到了。第二决心,重创它,可以说重创了,也可以说是击溃。第三个决心,全歼316A师,没有达到,是为遗憾。 ------------------------------------------------------------------------ 从谢的回忆录看,红4连的3号高地也在10号公路边,在谢的1号高地西侧2公里,不清楚3号高地是否既能控制10号公路又能控制1号高地。从4连不动的情况看,应该是能控制10号公路的(这次战斗的目标就是10号公路阻316A师的增援),但相距2公里,山上又没有大炮,只有步兵随伴火炮(82无、60迫),也没有高机,恐怕不能压制1号高地吧? 假设上述设想成立,即3号高地能同时控制1号高地和10号公路,再结合谢的回忆录里对上级(即116团团指)意图的描述(上级在他的1号高地后面组织了师级炮群的支援,却不派兵增援他,也不叫他后撤,他的连队当时已经死伤过半,眼巴巴盼望上级增援),则上级(师指、团指)认为,1号高地即使丢了也不影响大局,只要红4连的3号高地在。不如趁越军这么热乎1号高地的劲头,利用它作为一个磁石吸引越军,能消灭多少算多少。丢了1号高地,还有3号高地在。 没想到谢志熙这么能打,军事地形学在全营干部里都是拔尖的,可以报坐标指挥后方炮火,预想的主打阵地是红4连的3号高地,没有战斗,而次要的3号高地变成了主战场,也没有丢。防守战斗开始打得激烈时,他所在的116团没派人来增援它,反倒是本师的另一个团,117团派了一个连来守本高地,无疑增强了防卫力量,否则单凭谢志熙的已经死伤过半,还有一个3排没有归建的连,恐怕是难以抵挡越军的轮番进攻的。但是117团的这个连本不知道这个高地已经有116团的人在防守了,两团之间也没有协调,师指与两个团之间开始,在关于3号高地,估计开始也没有协调,是在战局明朗化后有了协调的。 这个战例有正反两方面值得学习和反思的经验和教训。战争不是沙盘预先推演,各种变化的情况极易造成战局不明,情况混乱,遭遇战的特点更是敌我双方都是情况不明,再加上通讯联络问题,在上级没有及时掌握情况前,基层的、一线的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尤其是指挥员的机智灵活、大胆果断(但不是蛮干)能够极大影响战局。记得德国有句名言,大意是优秀的基层指战员能把一个平庸的作战计划打成一个漂亮的胜仗。谢志熙充分体现了一个王牌野战军里面的优秀基层指挥员的特点,作风泼辣顽强,军事素养高超,头脑机智灵活,战场敏感度强,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