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徐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8318
帖子
68
主题
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5
最后登录
2014-8-24
11#
发表于 2006-1-25 11:5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B连
敌人怎样开进这个国家?他用什么方法隐蔽了如此众多的军队?他怎样完成突击部署?他成功地使我军的部分兵力落入圈套是因为我们太冒失还是因为他特别的聪明才智和精心谋划?这些神秘的谜一旦解开,我们就能够合理调整反击行动的形式。
对于战前形势只需简要叙述:11月25日前,第八集团军几乎未遇抵抗地向北推进,偶尔与敌军轻装部队接触。这些交火发生在远距离,敌军的散兵或小型巡逻队迅速地撤退、消失,似乎只顾逃命。这种冲突并无一定规律,没有迹象显示这些敌兵并非散兵游勇,或证明他们是执行指定任务(比如为大军执行侦察和斥候任务)的战术控制部队。大部分交火的距离都太远,不能确定那些步兵是北朝鲜人还是中共士兵。
在最初的接触中,这些游击部队通常在山脊的最高处挖工事,并且在后撤时沿高地撤退。同时,空军发回了许多发现并攻击敌军小部队的报告,这些小部队都在沿着高地挖工事。但是并未发现给人深刻印象的机动部队。空军报告:敌军控制区内通过德川的主要公路被迅速拓宽和轧平,似乎在准备繁忙的运输。除此之外,没有迹象显示第八集团军正在向敌军大部队移动。
尽管还有其他细节,上述这些便是到第八集团军发动进攻时为止出现的主要迹象,这次进攻被形容为结束战争的最后努力。此时,距中共军队在清川江西北地区首次伏击第八集团军纵队,过了约一个月。
11月25日上午10点,第9步兵团B连开始攀登219高地,这是清川江东岸的一个制高点。当该连走完到山顶三分之一的路时,敌军的5枚手榴弹砸向2排1班,炸伤了劳伦斯 史密斯上等兵的大腿和罗伯特 A. 基乔纳斯中尉的脚。尽管该连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清川江会战的第一次交火,也是中共军队在主要战线上进行机动、开展大规模反击的开端。
在这里,手榴弹在史密斯和基乔纳斯身边爆炸的那一刻,局势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前些日子,敌军部队只在远距离开火,然后脱离战斗。这支敌军却等候B连进至短距离内,此后也没有脱离战斗。从早到晚,敌军不断地在20~40码的距离以手榴弹和自动火力向B连射击,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敌军依然占据着219高地,B连在较低的山包整顿队伍,敌军散兵不停地沿着这些山包向B连的环形防御阵地投射袭扰火力。在219阵地上的决斗一直持续到11月26日,当日B连接到团里下达的撤退命令。
但是,(第2步兵师的指挥官们)并没有认识到战役初期B连经验的真正意义。沿着与B连相同路线进军的其他几个连遭遇到掘壕固守的敌军部队的抵抗,这些敌军都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决心,(指挥官们)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随后,他们也没有判断出:敌军沿一条特定的战线迅速集结并增强抵抗标志着整个战术形势已完全逆转。直到25日24时左右,师部才感到战事发生了危急的转变,尽管炮兵指挥部在18点左右已得出结论,但它还没有积极向上级反映自己对局势的判断。
到了午夜时分,毫无疑问,军事行动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周期。该师的整个正面都开始与敌军交战。战地指挥所和一线补给站遭到了侵袭。某些炮兵阵地被突破。某些步兵连被切断,上级对它们境况还一无所知。
在B连前方进行坚守以后,敌军继续有节奏地开展反击,这大体上暗示敌军在根据事态发展调整其行军。中共军队有一项计划;这个计划只有通过这种抵抗才能奏效:在我军主攻击线上的高地配置正面宽度窄但抵抗顽强的掩蔽部队。
但由于我军“处于攻势”,而且B连的战斗被作为孤立事件,未与敌军态势的主要改变联系起来考虑,各步兵连在当天下午继续沿同一条战线展开。
该师的作战地幅展开过宽,其中部分连队,当中共军队在夜间逼近他们时与最近的友军相距2300码之多。要是敌军真地了解这些情报,并且其勇猛程度有许多新闻记者所形容的一半的话,那么我军的这些部队将无可挽救地片甲不还。

BAKER COMPANY
The mystery of how the enemy had come into the country, by what means he had contrived to conceal himself in such large numbers, how he had managed his shock deployment, and whether the success of his entrapment of part of our force was the consequence of our consummate blundering or of his phenomenal cleverness and a carefully engineered design, was the riddle which, if once solved, would regulate the form of our own counter operations.
The situation requires only this brief summary: Prior to 25 November the Eighth Army had been advancing northward almost unopposed. There had been occasional brushes with light forces of the enemy, such firing as took place occurring at long range, with the enemy skirmishers or small patrols promptly fading back, as if concerned mainly with saving their own lives. There was no general pattern to this interference, no indication that these were not random fragments, or that they might be tactically controlled groups serving an assigned mission, such as reconnaissance or screening for a larger force. Most of these exchanges were at too great range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riflemen were NK or CCF.
On initial contacts, these guerrilla-type groups were usually dug in along the ridge tops, and when they fell back, they withdrew along the high ground. The air, during this same period, made numerous reports of having sighted and engaged small enemy groups similarly dug in along the heights. But no impressive maneuver bodies were seen. There was nothing to indicate the Army might be moving toward an enemy mass, except several air reports that the main road running through Tokchon in enemy country had been suddenly widened and re-surfaced, as if in preparation for heavy traffic.
Though there are other details, these were the main indications up to the hour when Eighth Army launched its attack which had been described as the final effort which would end the war. Almost one month had passed since the first CCF ambushes were sprung against Eighth Army columns in the area northwest of the Chongchon.
At 1000 on 25 November, Baker Company, 9th Infantry Regiment, started the ascent of Hill 219, a commanding piece of ground just to the east of the Chongchon River. It got one-third way up the hill when five grenades showered down on its 1st squad, 2nd Platoon, wounding Sgt Lawrence Smith, Jr., in the thigh and Lt Robert A. Kjonaas in the foot. Although the Company did not then know it, this was the first fire in the battle of the Chongchon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CCF maneuver to counterattack in mass on one main line.
Locally, the situation took a 180” turn at the moment the grenade exploded near Smith and Kjonaas. In the preceding days the enemy groups had traded fire at long range and then faded back. This body waited until Baker came within a few yards and thereafter did not fade back. Continuing to engage Baker with grenades and automatic fire at 20-40 yards range throughout that morning and afternoon, it was still holding the height of 219 when darkness came, and along the lower knobs, where the Company had fixed itself, its skirmishers were putting a harassing fire upon the perimeter. The duel between the forces on 219 continued until mid-morning of 26 November when Baker withdrew on regimental order.
But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Baker Company was not seen in its true significance, nor was the fact that other companies moving up toward the same line as Baker became engaged later in the day by dug in enemy groups expressing their force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determination. To rearward it was not appreciated that this sudden coalescing and hardening of resistance along one particular line signaled that the general tactical situation had become wholly transposed. It was not until around 2400 on the 25th that the division command sensed that affairs had taken a critical turn, though the artillery HQ had reached that conclusion by about 1800, still without presenting its conviction forcefully to the higher HQ.
By midnight there was no room for doubt that operations were in a wholly new cycle. The Division had become engaged all along the line. CPs and first-aid stations had been struck. Some artillery positions had been overrun. Some infantry companies had been cut off and their situation remained unknown.
From the holding of Baker Company onward, the enemy’s counter-movement proceeded with a rhythm which suggests mainly that the march was keyed to this event. CCF had a plan; it could have pivoted only upon the resistance offered by a somewhat narrow but unyielding screen manning the heights above our own MSR.
But because we were “on the offensive,” and the Baker Company fight was taken as an isolated incident unrelated to any major change in the posture of the enemy, infantry companies continued to deploy toward this same line during the afternoon.
Such was the overextension required by the width of the division sector that certain of these companies were as much as 2300 yards from their nearest friendly neighbor when the CCF attack closed down around them that night. Had the enemy in fact been well informed, and had he but possessed one-half the ferocity attributed to him by many of the press correspondents, nothing could have saved our forces from being destroyed in whole.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4797
帖子
60
主题
7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76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11
最后登录
2014-8-24
12#
发表于 2006-1-26 10:2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沙发!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8318
帖子
68
主题
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5
最后登录
2014-8-24
13#
发表于 2006-1-26 13:0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未完待续中,原文共167页,只能节选翻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2326
帖子
58
主题
1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81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22
最后登录
2014-8-24
14#
发表于 2006-1-26 14:5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这个贴子最后由yanq在 2006/01/26 03:05pm 第 1 次编辑]

这个帖要被删,看朝鲜战争可以到到战史沙龙,比较全面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forumdisplay.php?f=16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orean_war/index.xml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firstlost/index.x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8318
帖子
68
主题
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5
最后登录
2014-8-24
15#
发表于 2006-1-26 15:5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我相信版主不会随便删除这个贴,如果是因为“与论坛研究方向不同”,那样我欣然接受,当然50年代与7、80年代的步兵战斗存在着传承的关系,并不是全无关联的。多了解当年对手的看法有好处。比我们装备先进的对手仍然十分重视基本技术,我们更没有理由扔掉。
我很赞同金一南少将的观点:
金一南:今天的作战过程中优势在转型。过去的优势是什么?兵力优势,我人比你多,几倍于你之兵力就能打败你。人类战争发展到机械化战争后,兵力优势就转型到火力优势,火力猛也可以打赢。现在,火力的优势正在转入信息优势,像中国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说数字化部队建设。
  我们讲数字化部队时,有时把它讲的神乎其神,非常复杂。实际上,美国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是陆军最高军衔的领率人物,他认为,数字化部队实际上核心就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我在哪里?第二个友邻在哪里?第三个敌人在哪里?过去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战场正在变的透明,这种透明如果被一方掌握了,一方不掌握,战场就成为一种单向透明,战争的天平会发生巨大的倾斜。
  这样的话,传统的训练方法、训练模式还有没有用?我认为即使在信息化战场的情况下,传统的战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拥向信息化建设,论证信息化的时候,很容易丢掉一些传统的战法,忽略一些传统技能的作用。伊拉克战争期间,英美方面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信息作战能力、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当时的电视镜头,任何一支英美军队到了某一个地方,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挖战壕,每一个单兵掘一个又深又大的战壕,单兵坑或者伞兵坑,然后自己躺进去睡觉,每个人都挖的非常认真!我们也能看到,伊拉克军队在做防御工事时,很多城镇的沙包又小又薄,堆了几个沙包就叫防御工事了,我觉得就像荞麦皮枕头一样,上去一脚都能把它踹蹋了!
  当时,英美军队具有绝对的空中和地面炮火优势,空中和地面都很难对它形成威胁,但他仍然感到威胁,第一个动作就是挖战壕或伞兵坑钻进去。挖战壕对于一般的陆军来说也叫土工作业,它一直是传统步兵的五大技术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但是今天,这个土工作业已经被大多数军队所抛弃,为什么?因为看到信息化的发展,认为这个招数不太灵了,没有用了!在一些信息程度并不是很高的军队抛弃了土工作业时,美英军这些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军队依然在顽强的坚守着这些最基本的技能!
  一个军队,即使在已经逐步迈向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传统的东西也不能丢掉。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打的比较顺利,超出了大家的预料,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胜利,而是伊拉克军事制度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伊拉克的师以上的指挥官全部被对方收买,美军中央总部的司令弗兰克斯就讲,我今天就知道,对手伊拉克军队有几个师的领导不在岗位,他们的共和国卫队师以上军官的电子邮件、手机、家庭私人电话全部被美军掌握,他说,武器要精确投放,贿赂也要精确投放!要双向瓦解伊拉克军队。
  这是美军技术层面胜利了吗?不是的!因为美军对准了一个军事制度趋于腐朽的军队,这支军队没有能力和决心与你拼死一搏。我们看,俄罗斯军队不失为一支现代化军队,俄军在攻占格罗兹尼的时候,格罗兹尼的车臣叛匪是各个地方溱起来的,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都有,就是人们形容的乌合之众吧!似乎和全副武装的、训练有素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格洛兹尼攻防战的时候,车臣叛匪虽然武器装备非常简陋,但是这帮家伙做战意志非常顽强,给俄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几个月攻占不了格罗兹尼,俄军死亡人数将近三千人死亡,打不下来!
  我们认为,伊拉克的失败绝不在武器装备层面的落后,格罗兹尼的车臣叛匪用的就是就是AK-47和40火箭筒,由于意志顽强,他们能够组织一场充分的巷战,使俄军长期不得占领。巴格达城防战中,伊拉克军队一触即溃,集体蒸发了。美军在巴格达市内缴获了几个伊军大军火库,打开军火库一看美军大吃一惊,里面存放着崭新的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美军不知道伊拉克军队竟然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因为这能够给美军的M1-A1和M1-A2坦克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后来美军查出来这是从约旦走私过来的,美军很后怕!
  一方面,美军的坦克在巴格达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另一方面军火库内崭新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封存在这,一具都没有运用。伊拉克军队,这样一个腐朽的军事制度彻底崩溃了,做为一个军队来说,伊拉克军队的精神垮掉了!
金一南: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和我们很多人的评论差别都比较大。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仅仅凭借两支军队的现代化装备,来估计战争进程时,我们忽略了一点,装备后面都是人,信息化的设备再怎么也是一个设备,需要人去驱动、指挥、运用。当然,即使不忽略的话,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的掌握这些人的情况,尤其是伊拉克的军事机制出了这么大的问题,指挥官毫无斗志,带来军队的总体崩溃!这一点,实际上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醒,即使在今天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之下,未来的较量核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武器只不过是人的素质、意志外在的物化表现形式,而核心还是人。
  记者: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首先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我军存在的瓶颈问题是什么?
  金一南:从狭义角度来看,就是国防投入问题,武器装备改善的问题,部队编成问题,三军联合的问题,新的作战思想的问题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社会总体素质提高的问题。1997年我在美国学习时,对有件事印象非常深的。当时,美军第一个数字化旅的旅长科因斯少将调任到美国国防大学任武装力量工业学院院长,他讲组建信息化部队的时候曾受到美国国会置疑:信息化部队的士兵要多长时间才能掌握这个装备,值不值?科因斯将军讲,这个问题找两个士兵来回答。后来,两名士兵在国会回答了国会议员的质询,他们说,我们用几周时间就能够掌握部队的数字化装备。议员们感到非常吃惊,这么复杂的装备,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能掌握?两个士兵的回答,我们在家里都玩过,学校计算机也学过,跟我们玩的游戏基本一样,所以很快就能学会它!
  这就是一个军队在搞现代化建设中人员素质的基本组成,我们军队入伍的新战士,虽然我们讲了城镇入伍的要高中毕业,农村入伍的要初中毕业,可有些战士来了,我们要从什么是电?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无线电?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一步一步开始,这样一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负担就非常重。如果社会基础层面文化素质非常高的话,一个现代军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地方全部获得了,不用到了军队从头学起,全部学完要一年两年时,又到了复员时间了!
  记者:我们看到,我军军官的文化程度距发达国家军队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现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军官仅占71.8%,而外军军官大部分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美国军官100%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还有40%的军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俄罗斯也有98%军官具有大学本科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起点差距是否会影响我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程呢?
  金一南:其实这些数字,提示了我们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我军官兵的文化素质,比起发达国家的军队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必须要奋起直追的,我们作为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另外,全社会对武装力量的认识也是不够的。我们不仅仅要把军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全民族对武装力量的认识。在美国成为一个军官可是非常不??全国的统一考试,又要通过ACT的测验,叫知识测验,还要通过SAT的测验,叫能力测验,比如说西点军校的,还必须有国会议员的推荐。当时我们也提过这个问题,议员推荐会不会带来一些别的问题,比如有走后门现象?美国人就给我们讲,议员推荐程序对他们每名议员都形成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西点军校淘汰率很高,你推荐这个人是不是社区最优秀的?这个人如果到军校被淘汰了,就形成很大的丑闻,以后没有人投你的票了!每一年,入选西点成为陆军军官,入选安纳波里斯海军军官学校成为海军军官,对于家人来说,在社区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报纸要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是干什么的,他们的兄弟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一个民族把自己最优秀的青年推入到军队,表现出民族尚武的精神。
  相比而言,我们这个社会对武装力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军人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他们要那么多文化干什么?没有用!他们能操枪弄炮就行了!不怕死就行!这些都是对现代军人素质认识是肤浅的!所以就形成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报考军校是为什么?因为地方大学收费太高,军校是免费的,或者因为地方大学分数高,考不上,那我考军校。
  美国西点军校在每一年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中,都是排在第三或第四名。第一是哈佛,第二有时是耶鲁,有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等等,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从来没有超过10%。就往往是100个人里报名,只能有9个人录取。而且录取之后,毕业必须保持淘汰率的25%。这些作法,就是保证美国要从民族的一流力量中选出最优秀的青年,组成武装力量和别人对抗,实现美国的国家意志。而我们很多一流的人才,宁愿在美国帮着别人涮瓶子、洗碗碟,也不愿意加入到武装力量中来。我认为,新军事变革要求提高部队文化素质,但更重要一点就是一个民族整体要对自己武装力量的提高认识,这关必须得过去,一定要用民族的一流的人才组成武装力量才能打得赢!
  记者:从这点来看,新军事变革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整个民族的事情!关于军队的人才问题,我们现行的义务兵役制对城镇籍青年要求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籍战士要求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您认为这个文化程度的起点,是否会制约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进程?
  金一南:当然,这对我们来说制约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一个战士,他就是只会操刀弄枪就行了,会站岗放哨就行了。在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一两年的士兵手中操纵着几百万元,甚至有上千万元的装备,他未来担负的任务都是极其重大的。我军士兵的文化素质,说一句不客气的话,不能满足我们军队现代化的要求!但是,今天我们要客观冷静的看一下,我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从整个国家的现状是难以满足的,这和我们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今天农业人口占总体人口70%的情况下,大量的新战士必然来自于农村,因为这是我们的基础。美国的农业人口占他总体人口的4%,它入伍的大都是来自于城镇。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以预计,当中国的农业人口,由70%降为60%、50%、40%的时候,我们国民的素质整体提高,我们军队的资源,整体素质必然要往上去的!
  记者:现在一些国家实行大学生中服兵役的制度,您认为这种方式我们能否借鉴一下?
  金一南:这种方式很多国家都采取,比如说,上大学之前必须入伍,或者上大学的时候必须有几年在部队服兵役,为什么要采取?比如说国家人口少,或适龄青年人数比较少,这种情况下强制性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基数比较大,适龄青年很多,还不需要走到强制那一步。我们军队的规模正在压缩,适龄青年的数量还非常大,在这一点里面,对我们军队来说其实是个优势,挑选的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尽量要挑选素质高的青年进入我们的军队!
  记者:人才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肯定不仅仅局限于士兵或者是初级军官,最近您所在国防大学招收了十几名军师职领导干部任教官,别看这么一个小的举措,应该说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我军教官队伍知识结构。既然部队主官能到大学任教,教官是不是能到野战部队任职?
  金一南:现在,部分军队的指挥员来到国防大学,担任战略、战役、军事指挥等专业的教官,他们来自于部队第一线,最了解一线部队的需求,一线部队的现状和一线部队的发展,对于改善国防大学教员队伍知识结构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当一名教员在一个学校任职时,实际上把掌握的东西都倒出来了,除了书本上的理论之外,非常难以了解前方发生的事情。发达国家的军队往往采取这样的方法,就是军校的教官轮换制,他们没有单纯的教员,教官到部队任职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军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教官、军官双向轮换,还需要一个过程。
  美军装备世界一流,军事基地遍布全世界,但是我们有点忽略他的军事教育体制,他的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是陆军非常核心的一个学校,专门有这么一个中心,他叫Militle lessons ,我们翻译成军事教训中心或失败中心,这个中心有七、八十个人,专门搜集一线部队的作战情况,拿最新鲜的东西来教学,比如说阿富汗战争正在进行,不等前方指挥官把战报报回来,他就派人到前方去了解战斗发生的情况。美军毫不隐晦这一点,他们认为前方指挥官自己报来的情况,总是不由自主的要夸大成绩,掩盖缺点。所以拿前方指挥官报来的案例作为教学,有失客观!军校的Militle lessons的信息搜取员到最前方,看战斗怎么进行的,单独记录数据,尤其是记录那些失败的、吃亏的仗。这场战争还没有完,院校已经开始阿富汗战争的战例教学,怎么吃亏了,美国人怎么让人消灭了,下回要注意什么,非常鲜活的东西很快进入教学内容。
  记者:据了解,在外军的教学内容里,侧重于讲授失败的战例,而我军的教学里侧重于讲成功的战例,他们失败的战例可能要讲很多次,甚至几十年,而我们一个成功的战例要讲很多次,几十年。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金一南:这个问题可能触及到了我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任何一支军队都有光荣的传统和历史,这要看你怎么用他,用不好了就成为包袱,前进起来必然是步履蹒跚,用的好了就是资源,给你未来制胜做出一个关键的指导,关键是对传统怎么吸收的问题。我们军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说,我们讲过去的战例,怎么取胜的,这绝不仅仅是我们陶醉在过去的光荣里面睡大觉,这是我们对过去战争的总结。但是,我们也必需注意,外军的院校对失败的研究确实对我们是个非常大的提醒。
  1997年,我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的时候,1991年的海湾战争战例居然没有进入他的国防大学的教学。当时参联会主席叫克林鲍威尔,他就讲过海湾战争太理想了!理想的战争、理想的敌人、理想的设施、理想的地形和理想的条件,这些理想以后重复很困难,以后很难再现这个理想,所以在研究海湾战争时应当格外当心,不要把它作为一般指导。海湾战争的战例没有进入教学,可是越南战争的战例仍然是他的教学战例,从1975年越南战争美军全面溃败,到1997年有22年时间,还在那里非常沉痛的检讨,讲当初是怎么一步一步深陷泥潭的,不得自拔的,当时的军事教训现在还在那检讨。
  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国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谨慎,生怕掉入一个误区,实际上它对失败的重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胜精神,力图要取得下一次的胜利。这点里面,我们讲,其实败战给一支军队提供最佳的营养,这也是我军的下一步教学中必须加强的!
战史沙龙我去过,我感觉它与“全面”相去甚远。
那两本书我都看过,特别是后一本翻译很糟糕,居然将“砥平里”翻译成“奇永里”
除了那两本,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朝鲜战争》我也看过,美方资料最全面的还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http://www.army.mil/cmh-pg/collections/USAKW.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3109
帖子
427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78
金钱
1011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6
最后登录
2014-8-24
16#
发表于 2006-1-26 22:4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较为客观与理性的分析文章,有学术性的,我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lr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95
帖子
1391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25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7
最后登录
2014-8-24
17#
发表于 2006-1-26 22:4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楼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1410
帖子
214
主题
2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189
金钱
4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8
最后登录
2014-8-24
18#
发表于 2006-1-30 01:0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终于看完, 巨佩服啊。
不只是翻译者(们?)的巨大心血,更是高度专业水准和严谨态度的结晶。
已经超越一般网文了, 但愿楼主不只是发表在这里, 其实更应该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包括专业刊物上。
越发觉得不论哪一种政治立场的人, 只要具备该文作者和译者十分之一的冷静、严谨(及智力), 网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烂文。
比如人云亦云地说中国人“人海战术”;比如盲目推崇美军从不吝惜弹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8318
帖子
68
主题
8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5
最后登录
2014-8-24
19#
发表于 2006-1-30 12:55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我的翻译还有很多错误,多亏了小隐在线和战争艺术上的网友指点,等全翻译完了再全面修订。我认为我军的内部资料还是客观严谨的,只是一般人看不到,所以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就多了。
-------------------continue
参谋与指挥部门的假定
在研究主力会战开始之前一段时间敌军发起进攻的预兆的基础上,也因为这些行动是以晴天霹雳、暴风骤雨的方式完成的,关于中共军队如何部署以及他们的反击配置怎样达成使我军如此失衡的效果,部队里的高级指挥官们立即推导出了某些假定。
因为通讯系统的崩溃、对指挥体系的直接打击、部队的分散以及迅速展开救援的需要,这场会战伴随着反常的混乱。因此,情报参谋和关于这次战斗的情报非常令人不满,以致这些猜测简直是盲人骑瞎马。不管怎样,在大战术方面,对中共军队的观察着重于以下这些提纲挈领的特点:(1)敌军的战前侦查体系几乎完美无缺;(2)敌军隐蔽在清川江两岸的工事内,美军11月25日晨的进攻触动了敌军防御地带的外壳,给敌军提供了警报。
推导出这些结论的理由也十分清楚。首先,在前些日子观察到的敌军的所有迹象显示,当两军遭遇时他会沿着高地挖工事。其次,在黑暗中,空军无法观察敌军配置,而且总部不得不根据与敌军交战中的几个步兵连得到的有限印象做整体判断,看来中共军队通过高地推进了它的整个正面。第三,中共军队差不多一开始行动,就打击了我军纵深像指挥所、战地救护站、炮兵阵地这样的敏感部位,他们显然蓄意地迂回了这些目标前面的某些步兵连。
得出下面这种完全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很自然的:中共军队确切了解这些目标的位置,并在指定时间内径直向它们发起进攻,他们精心算计着来自背后出其不意的打击将使进攻中的整个第八集团军瓦解。
因此,一个非常敏感、好斗和反应敏捷的对手的粗略形象就勾绘出来了。但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那些致力于推测敌军的本性和图谋的人进行了这样的想象,本应立即引起注意和向这种想象提出挑战的是,在山岭并不集中连续的野外,一支沿着高地部署的军队,必然在一个宽正面、大纵深的地区展开。因此,这支军队在整体上动作迟缓,集结缓慢,不能对枪声做出迅速的反应和紧急进军。由于这些基本原因,研究中国人可能收到警报的时间与攻击发起时间的间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STAFF AND COMMAND HYPOTHESI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ger signs seen of the enemy in the days which preceded the main battle, and because of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storming occurred in one great thunderclap of action, the higher commanders of the troops which were immediately engaged reached certain tentative conclusions as to how CCF had been disposed and how their counterdeployment had managed to achieve such crippling effects.
The battle had been attended by abnormal confusion, due to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s, the direct strike against command structures, the scattering of units, and the subsequent need for quick extrication. It was therefore not unnatural that the G-2 and operational data on the fight proper was quantitatively so unsatisfactory that these surmises were made pretty much in the dark. Be that as it may, the view of CCF effectiveness in grand tactics emphasiz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held in common by nearly all concerned : (1) The enemy system of reconnaissance prior to combat was little short of perfection itself. (2) The enemy army had been concealed within works on the high ground to either side of the Chongchon, and the American attack on the morning of 25 November had alerted the forward crust of this defensive belt.
The reasoning which led to these conclusions is also substantially clear. First, all that had been seen of the enemy in prior days had indicated that when met, he would be dug in along the high ground. Second, in the darkness, when it was impossible to view the deployment from the air, and the over-all pattern had to be judged from the limited view of what an HQ gets from a few of its rifle companies in the middle of engagement, it had seemed that CCF had moved forward their general front via the high ground. Third, almost at the outset of action, the enemy had struck deep against sensitive points such as CPs, aid stations, and artillery gun positions, while apparently, with full intent, by-passing some of the infantry companies forward of these installations.
It was a natural though wholly erroneous conclusion that CCF must have had exact knowledge of these locations and gone straight to them in the assigned hour, calculating that the blow to the rear would collapse the whole body of attack.
Thus the somewhat sketchy portrait of an unusually perceptive, aggressive, and swiftly reacting opponent.
But was it true to life? What should have immediately drawn the attention and challenged the imaginations of all who were interested in fathoming the nature and design of the enemy was that an Army ,disposed mainly along the high ground in a countryside where the ridges are not continuous or massive, is necessarily spread over a wide and deep area. It is therefore torpid as a whole, slow to assemble, and incapable of swift reaction and immediate march to the sound of fire. For this elementary reason, the study of time intervals between the possible Chinese alert and the onset of attack became all importa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5300
帖子
15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19
金钱
1267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28
最后登录
2014-8-24
20#
发表于 2006-1-30 18:0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译]1950冬—1951年在朝鲜的步兵战斗与武器使用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8-1 10:41 , Processed in 0.1084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