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情结 张小敏 35年前,我们作为解放军医疗队的一支小分队,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良口乡晒江村,为老百姓送医送药下乡,从而留下了一段挥之不去的侗乡情结。为了寻回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们这些快步入花甲之年的老兵姐们,在网上一商量,就决定在这金秋的十月,分别从北京、广州、柳州等地集结三江,重游故地。 在县委招待所,主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特地派了一位侗族干部接待我们,当我们在他面前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老相册时,这位在晒江村成长起来的县纪检委郑副书记,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兴奋起来,这位当年只有6岁的侗族娃子,一眼就在那些老照片上找到了他其时做赤脚医生的父亲。 位于浔江、榕江、苗江汇合地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贫困县,良口乡的晒江村更是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贫困村,当年从三江到良口,在泥泞的山路上开车要走六七个小时,然后摆渡到对岸,顺着峡谷中的崎岖山路再步行2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村里。我们住在老乡家里,每天吃的是侗家自舂的糙米、自种的青菜,一个鸭蛋煎好后,分成5份,一人一份就是荤菜,而吃肉和吃面则近乎是天方夜谭,就连一些必需的日用品和盐、酱油等,也只能到良口乡去买,然后用扁担挑回村里,山路难行经常发生连人带挑子滚到沟里的现象,于是有这样经历的战友,就会有“滚泥”、“滚沟”、“滚田”的绰号。当时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差,医疗队进村后,在田头地边、走家串户进行医学科普教育、免费诊疗、送医送药上门、培训赤脚医生,其间我们还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出生才7天的破伤风患儿…… 回忆中,汽车已快驶进村里,远远看去村头侗家那古老而厚重的木制廊桥——风雨桥风采依然,灿烂的阳光,从碧蓝的天空慷慨地洒落下来,照耀着金黄色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满山的毛竹青翠欲滴,沿着山麓木制的楼房错落有致地布满整个村庄,田间地头人们忙碌地割着稻子、打着谷子,看样子又是一个好年景。郑书记领我们看的第一站是村里的希望小学,这是村里最好的砖瓦两层楼房,宽大的操场,高扬的国旗,朗朗的读书声,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侗家未来的希望。然后我们来到村的卫生站,也许是知道我们要来,步入古稀之年的郑书记的父亲,这个早年曾被送到部队医院、自治区医院进修的侗族第一代赤脚医生,早早就在门口迎候,老人虽然不善表达,但朴实的笑脸带着激动,周围则站满了村子里张扬着健康的生命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一阵寒暄后,全家就忙着给我们打油茶、做午饭。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疗卫生方面已从治疗转为预防接种为主,每年,乡卫生院都要派医生下乡给孩子接种各种疫苗,定时做各种常见病的普查工作,妇女生孩子也一律到乡卫生院,虽然他还在一线忙碌,但医疗设施已经基本齐全,工作起来顺当多了,话语里透着满足和从容。 午饭后,郑老医生亲自带我们到当年被抢救过来的那名患儿家里,当我们出现在这个患儿的父亲面前时,这位朴实的侗家汉子满脸写满了激动,他竟然一下子就能叫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35年了,我们早已从青年步入了老年,岁月已经无情地改变了我们,可是他还是记得那么牢,可见他对我们的印象之深,感情之深,这令我们都十分感动。随着吱吱呀呀木门的响声,我们被热情地引进了家门,那原始的舂米机、那古老的纺线机还在,烟火迷蒙的灶头蒸着米酒,走上厅堂看到满屋的孩子,还看到进入新时代标志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看到他们幸福的大家庭,看到侗乡的巨大变化,我们打心眼里感到欣慰,感到快乐。 转自2010年11月26日广州日报 [此帖子已被 轻轻的风 在 2010-11-27 11:06:2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