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是“149师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全师共伤亡1340人,其中阵亡672人,伤678人”。“战后,弥勒县政府大礼堂举行的447团连以上干部的总结会上,刘广桐副军长就说了:447牺牲672人,伤678人”把台下人吓一跳以为447团该被打光了。我采信这个数字,认为伤亡比是1:1。 13军既然计划用37师先打柑塘再打316,时间一定排得开不用外人替他们操心。13军的精明强干从前面这一周的势如破竹就能看出来,它岂会在没有战斗的时候自乱阵脚摆乱棋盘。后面换149打的这一周才让13军指发愁,自己的一步好棋被别人给改成烂棋,13军指的不满和企图还原情绪可以理解。 37师即使采用和149一样的打法,用老兵去打同样一座高地,损失也会比新兵少,即以更低成本去争取同样收益。149的战法是逐个攻克推进。我曾在军歌说这种打法不行,成击溃战了,步步都是在啃骨头,要派部队绕过一两个山头去先夺下后面的(大炮能隔山给予火力支援,与轰第一座山无异),前面山头上的守军就可以包饺子了,即啃一口骨头吃一口肉。有老兵回答149也这么考虑了,可是派兵绕过去却攻不下来,打不出这种战术动作来。那我没辙了。穿插部队战斗力弱不足以拿下山头,只能正面靠大兵力轮番冲击用蛮力压垮越军防线。用13军有战斗力的老兵就可能打出迂回包围战了,他们每支主力连队曾攻下十几二十几个山头了已是攻山头的行家里手。149的兵这刚第一次朝山上越南人放枪,全连20名机枪手在放枪时被越军打掉18个这个全军不光彩记录就出在149,还有149的迂回兵攻山头失败反被越军俘虏,幸亏13军侦察队出手击毙越军救出挽回面子,149士兵的战斗力与13军尚不在一个级别。这样的战斗力水平决定了149以精干兵力打投入小战果大的巧仗没那本钱,只能靠人多力量大打蛮仗,当然代价也会大。 37师是13军属下4个师中的头号主力,316是越军在西线的头号主力。主力对主力,二等师对三等地方民军提升自己经验值,这是个挺合理的安排。偏要倒过来用兵,二等对主力(创两项不光彩记录),主力对三等(浪费战力),这个新编排我感觉实在是别扭,也不理解有些人说这是一个好方案。 13军原计划37师用2到3天打垮316,换用战斗力弱的149打时间加倍打到3月3日合围3月4日清剿。3月5号中国才宣布撤军。沙巴战斗长打短打都看不出哪里与我军“有限时间”战略相矛盾。 部队配置本就是先来后到,为什么要把37师和149调一下?你这两句都说颠倒了。本来就是37先到149后到,原计划用37去喝316的血让149打打酱油干点轻活。要问也是该问为什么变更原计划用149调换37? 用37师打预计可比149少死很多人(具体数字要等战后才知道不少于三百),这理由还不过硬?那请给我一个比这个还硬的用149理由? 没打过谁也算不了命?这种无算无为的想法孙子等一班老骨头就很不服。“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前面帖里口口声声说要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到真要策划打仗的时候怎么就既不讲孙子彭德怀这些历史唯物也不讲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这些辩证唯物了呢。仗一枪一弹打路一步一步走,这种话是没错也没用,对我军临战准备不如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这些散发着两千年霉味的古话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