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殇兮,民族之魂ffice ffice\" /> 张小敏 我的家庭从父辈开始就跟着共产党打天下,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军营,从军营又回到机关。从小就受到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可以说满脑子都沁满了布尔什维克的细胞。对那段八年抗战史,小到从王二小带鬼子进埋伏圈;到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到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无不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总感到八年抗战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历史,现在看,这种认识未免过于偏颇,也可以说无知,这次去腾冲震撼最大的地方就是国殇园。 说震撼无非是场面、高大之类。但到腾冲国殇园瞻仰民族英烈给我的震撼是心灵震撼。在云南腾冲的来凤山下,在气势雄浑的叠水河边,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囚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及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这里,曾是滇缅印的主战场,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发,盟军飞虎队在这里飞的是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在中国军民的血拼下只用9个月就从这里延伸。曾发生的松山大战、焦土抗战……的抗日故事至今在腾冲流传,在感动和震撼着来这里瞻仰的人们。 这里,中国20万远征军浩然正气、以身殉国的精神还在激荡,腾冲人民以国为重、奋斗不息的国家概念至今牢固,中国百年来最彻底地把侵略者赶出国门的辉煌战果。二战中,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曾有过这么个大的战场,有这么多的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有这么多的民族英雄倒在这里,有这么多的盟军英灵汇葬在这里……那是40多场战役呀,打得之艰辛之惨烈,让世人永世难忘。 这就是建于祖国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的国殇墓园,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忠烈祠祠内正面高挂孙中山像,“总理遗嘱”、中华民国国旗党旗和“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匾联。两侧镶嵌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七十六方,计9168人。祠内外枋柱上悬挂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题额;内存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辰、阙汉赛、顾葆裕等军事将领题联,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撰写的《忠烈祠碑》、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根源\">李根源ersonName>先生《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抗战时期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以及孙科、陈诚、龙云和地方爱国人士挽诗悼词等碑记二十余方。 祠后坡顶建有十余米高的纪念塔。东西北三面镌“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十八字,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南面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塔身为矩形,正面镌刻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字。三面刻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园心,呈辐射状纵行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346冢。 我从来没有拜谒过这么巨大的墓冢———整整一座小山峦!9618位亡灵的石碑环绕山峦底部成无数纵队向上,密密麻麻地触动人心!山峦顶端高耸的塔碑蓝色大字分外醒目,上书:“民族英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常青的松柏翠竹护卫着将士们的身躯,腾冲十一月盛开的茶花慰藉着将士们的灵魂,和煦的秋风传诵着一段气壮山河的往事。 客观的说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功昭日月,但作为执政的国民党有着几百万部队,在抗日主战场也有许多气壮山河的悲壮之战!毕竟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血性的男儿,其中腾冲战役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岁月沧桑,逝者如斯。70年了,中国社会经历了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岁月并没有抹去侵略者的罪孽,更不能忘记滇西抗日军民勇赴国难的惨烈与悲壮!今天当相机记录下腾冲国殇墓园的一个个镜头,除了震撼,更多是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