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哥”当然是摄影行家。向行家致敬。 无论如何想不到会在这里讨论摄影问题,哈哈,有点意思。 其实,事情很简单、很容易说明白。准确描述两个冲坏的胶片,应该是这样的:强光部分,密度低至仅见微弱影纹;其他的部分,密度与片基灰雾相同,无影纹。整个胶片呈透明状,不可辨认景物。这是显影不足到极致的表现。从科学的角度说,将这样的胶片描述为“那上面一点影子也没有,干干脆脆就是一条透明的基片”,确不够严谨,但从直接感受的角度来表达,这样说似也讲得过去。在我的感觉里,仅见微弱影纹与一点影也没有的实质是一样的:啥也不是。 那么,冲坏胶卷的原因又何在?我们不妨试着找找答案。 通常情况下,照相馆是不用或少用显影罐的。原因一,显影罐一次只能冲两个胶卷,而照相馆要冲的胶卷多,耗不起那个时间。原因二,照相馆为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时间和财务成本,必会反复使用药水,这就使药水的效力处于不可知、不确定的状态。而罐冲胶卷又无法观察显影进程,更不能据观察结果调整显影时间、温度,所以弃用显影罐,以盆装药水冲胶卷就是合理选择了(不排除有例外)。 显影液药效弱化有多种因素,使用次数超限度仅是其中一种。存放时未用深色密闭容器、离热源太近、时间太久等,都会造成药效递减直至失效。 如果同时冲洗若干胶卷,又图省事、省钱不配新药,把不同批次、不同药效的显影液倒在一起使用,那会怎样呢?无非三种可能:其一:药效尚足(药水硬)。此时只要正常冲洗,注意调控好时间、温度就行了。其二,药效弱化(药水偏软)。此时显影速度较慢,调控时间、温度须十分小心,因为试图通过加温和延长显影时间来弥补药效不足,极易招致雾翳现象及银粒集结(俗称颗粒粗大),从而造成胶片质量低劣甚至失去使用价值。故经验丰富者一旦发现苗头不对,会立即中止显影,哪怕底片再薄也得中止。这样虽然损失了景物明暗等级(层次),但至少还能用。其三,药效明显弱化(药水太软)。此时显影速度非常缓慢,加温、延时救不了,中止显影也救不了,就两字:废了。至于药水完全失效,那不消说,胶片只有透明状态的灰雾,不会有任何影纹。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亦可理解为未显影即定影。如果底片出现厚重灰黑色,那是操作者出了问题,明明强光部分已显不出影纹,还可劲加温或延时,雾翳不断加重,最后不全变成灰黑色才怪。 顺便说一下,显影过度也会造成胶片变黑,那是硬药条件下温度、时间控制不当的结果,有经验的人以减膜液进行处理,被黑色掩盖的影纹就会重现。但这种黑色与使用失效药水乱操作造成的灰黑色完全是ffice:smarttags\" />两码事,对后者以减膜液进行处理,即使销蚀掉灰黑层,胶片上也不会出现影纹。 我不知道那个时候在那个小照相馆发生了什么事,但我猜,冲胶卷的师傅由于种种原因误用了软药。他当然不是有意毁坏胶卷,但误用软药与误吃老鼠药一样,也会造成可怕后果。还有,我想他应该是用分盆操作的方式同时冲洗若干胶卷,一盆药水偏软,一盆药水近乎失效,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4个胶卷冲出两种结果。 30年没进暗房,当年口袋里装的那点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若非“老哥哥”提起,怕是八辈子也不会再谈这些事了。 [此帖子已被 老鲁 在 2009-8-31 8:54:0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老鲁 在 2009-8-31 10:50:1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