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那个12医院的作者举出的例子全是不准确的捕风捉影。拿着捕风捉影的东西来军史论坛大言炎炎还是非常“正常”的吗?真不知道你的“正常”标准为何。可笑的是你竟然提出要我来证实这个12医院作者的身分为假,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一点点逻辑和常识。12医院不过是一个网名而已,在网上搞一个网名出来发表言论,你竟然还要核实身份为真为假,真是莫明其妙已极。我就问你,沈晨曦的身份是真是假?血站所有网友的身份是真是假?你知道吗?你要是知道,再来搞什么12医院的身份是真是假也不迟。 。。。。。 说你二两脑浆子一转,是你咎由自取。正是你不顾论坛上的基本礼节,转贴来连乱码都不去除,浪费论坛资源,没有一个最起码的辩论态度,沈版主这才要给你一个警告。你自重些就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继续扯东扯西,徒然惹来血站网友们对你的鄙视。 ---------------------------------------------- 就因为一个排版问题,就骂人二两脑浆子,俺就把12医院胡华军原文贴出来,欢迎自称沈版主的沈晨曦继续打12医院的假 ------------------------------------------------------------------------------------------ 1979年是我当兵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经历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我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 34年后的今天,重新回忆起那段战火岁月,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那是1978年底的一天,我所在的第12野战医院召开全体干部战士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决定和命令》。听说部队要打仗,从来没有参加过战争的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当民族尊严遭受侵犯的时候,作为共和国的军人,我们觉得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出人生真正的价值。大家纷纷向党支部递交决心书、请战书,强烈要求参战,去体验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枪林弹雨。 我院的前身是华东军区第五医院,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舟山群岛和一江山岛战斗,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其技术力量在南京军区也是数一数二的,科班出身的军医居多,尤其是以庄有道军医为首的脑外科闻名全区。结合战场的特殊性,军区又从兄弟医院抽调多名军医和护士,充实到我院加强技术力量。同时,根据战时需要,所有医疗器械全部更新。 遵照上级命令,我院即刻进入备战状态,将正在住院的病员全部转到其他医院,除年纪偏大和身怀六甲以及哺乳期的女同志留守外,其余全部奔赴前线参战。院里还发给我们每人一本《战地救护》的小册子,组织大家学习各种救护常识,并指派由科班出身的军医给我们上理论课,教大家在战场上如何使用绷带和三角巾包扎伤口。同时多次组织实弹射击,目的是让我们这些非战斗人员在救治伤员的同时,也应学会使用武器自卫,以便应付战场上突发的特殊情况。 2月15日中午,我正在宿舍整理个人物品,听到有人叫我,急忙将头伸出窗外,看见我的父母亲来了。罗所长和郝护士长闻讯后也来到我的宿舍,寒暄后特地批了半天假,让我陪陪父母。下午和父母一起看望了家住宁波的叔叔,归队前父亲对我说:“战场上你一定要学会辨别枪炮声,如果听到呼啸声你不要怕,说明子弹离你还远呢。如果听到滋滋声就离你很近了,你要跑得快要跳着跑,这样就是子弹打到你也是打在腿上。在战斗间隙再累也要挖好掩体,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枪是你的第一生命,枪不能离身,在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父亲戎马一生,是从无数次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老军人,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女儿传授战场经验,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 2月17日凌晨,集结于中越边境的我边防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同时对越军发起进攻,就此拉开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序幕。战报传到院里, 当听到我军进攻顺利并取得胜利的消息时,我们非常高兴和激动。同时,也都在私下里议论:前面已经打响了,可我们还呆在驻地,上前线还有我们的份吗?难道这几个月的准备工作都白做了? 2月18日晚上8点,紧急集合的号声再次在寂静的夜空响起,刚开始以为又是演练,我们迅速打好背包带上平时演习所带的器械,跑步来到礼堂前的大操场上集合,可感觉这次不像是演习。待集合完毕,陈政委宣读了上级的作战命令,我们要上前线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全院人员即刻热血沸腾了。接着,陈政委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明确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证入院伤员零死亡。 得知部队要出发的消息,许多住在院内的家属们都赶来送行。当军车开出医院大门时,不知是谁家的孩子一路跟着军车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见此情景,我的眼泪抑制不住滚落下来。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为了祖国的安危,我们必需舍小家为大家。 到了宁波北站,登车前院领导宣布以所为单位分男、女车箱,我们迅速把物资装上列车,21时57分准时发车。这是由货车临时改装的军列,车箱里铺满了稻草,车箱后面放一个大木桶,作为我们的“临时卫生间”。 时值早春二月,气候仍然寒冷,我们身着冬装,夜晚躺在四面透风的车箱里,一阵阵寒风袭来,感觉寒气浸入到了骨头缝里,战友们只好紧紧地围在一起互相取暖。19日凌晨一点,军列到达萧山火车站,与安徽方向过来的696医院编为同一梯队一起南下,军列在夜暗中风驰电掣般向前飞奔,睡在铺满稻草的大通铺上的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坐在飞驰的军列上,我们最关心的是前线的战况。从战报中获悉,我军先后攻占了越南孟关镇和清水,越军在高平一线依托坑道负隅顽抗,谅山、同登一带的越军导弹阵地也被我军摧毁。同时,我军与越军在老街激战,迫使莱洲越军退守黑河南岸,我军首先歼灭了越南境内高平、老街两地区的敌人,我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时我们的心已飞往战区,恨不能马上到达前线抢救伤员。在株洲火车站,我们碰到了同去参战的炮兵部队,官兵们个个剃着光头,唱着军歌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军列到达桂林时,前线再传捷报,我军突袭并占领河鹿县长白山,攻陷老街、同登和高平。听到前线胜利的消息,我们欢欣鼓舞,为将士们英勇作战的精神而感动。 2月22日早晨,军列到达南宁车站。我们在此下车,而696医院则继续往前开到距边境最近的凭祥市。前线指挥部命令我们到市郊西乡塘集结。当地军分区派来军车,以最快的速度将医疗器械和物资转运到驻地。这里是西乡塘的一个“五七”干校,距市区10公里。校内四幢教学楼已经搬空,经过一天紧张的整修,被我们改装成为一个能够接收大量伤员的战地医院。距离干校一华里远的西乡塘小学也已腾空,小学校的土坯教室就是我们的临时宿舍,几块砖头搭块木板,再铺上稻草就算是床铺了,门也关不上,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里开始了我们的战地救护工作。 2月23日清晨四点,我们开始接收伤员。为确保伤员到我院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院领导给三个所的所长、教导员和护士长下达任务。各所按事先安排好的工作程序,由一名军医和一名护士负责分诊登记,把重伤员安置在一楼便于观察治疗和抢救,轻伤员则安置在二楼。这天下来的伤员大多伤势严重,有单下肢截肢、双下肢截肢、胸腹复合伤、胸部贯通伤、肢体盲贯伤、双下肢弹片伤等,一个个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下来的伤员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部队番号、姓名、血型、有无药物过敏及破伤风注射情况等,重伤员在战地救护所做过哪些治疗都有记录。这些伤员虽然经过前线救护所初步处理,但由于伤情严重,加上天气炎热,很多伤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且散发着异味。护士长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任务,从伤员登记到配制药水,给伤口换药,做青霉素皮试和注射药物,都有专人负责。为了在第一时间把所有伤员的伤口处理好,防止炎症扩散甚至危及生命,负责换药班的护士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对高度怀疑“气性坏疽”感染的伤口和盲贯伤比较深的伤口都要用双氧水冲洗。同时,我们还要按照医嘱给每位伤员进行抗感染治疗,输液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输液工作。我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着,汗水湿透了衣衫,我们忘记了饥饿劳累和疲惫,此时我们想到的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全力控制住伤员的伤情,对重伤员全力以赴的挽救生命,需要后送的尽快后送,以便负伤的战友们能得到更完善的治疗。 地方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挑选了多名中年妇女派到我院。她们在协助卫生员共同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还给每个伤员浑身上下擦洗得干干净净,再全部换上崭新的军装。 这天我被安排为整个病区的伤员做青霉素皮试,从凌晨4点接收伤员开始,一直忙到早上8、9点,连早饭都顾不上吃,炊事班就直接把早饭送到了病房,我匆匆吃了俩馒头充饥,然后继续工作。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年龄只有22岁的战士,双腿被越军地雷炸断,苍白的脸上带着疲惫的神情,十分的憔悴。我在给他做皮试时,看着两只空荡荡的裤腿,我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眼睛也湿润了。我不敢当着他的面流泪,怕影响他的情绪,强忍着泪水为这个战士做完了皮试。这批伤员经过我们救治,于当晚12点紧急转运至桂林。时至今日,我心中一直牵挂着那个失去双腿的小战士,不知道他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该怎样度过。 军队打胜仗,人民慰问忙。当时整个广西战区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每天清晨,干校附近的姐妹们准时来给伤员喂饭、喂药、换洗衣服、清洗绷带纱布,从事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当地群众还给我们送来了猪肉和蔬菜水果.几乎每天都有群众自发来慰问,义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炊事班的人手少,当地老百姓就主动来帮厨,保证医护人员和伤员的饭菜供应。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军民之间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 进攻谅山的战斗打响后,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一度呈现胶着状态,天天都有不少伤员送下来。我们接收小组每天后半夜去码头接收伤员,凌晨4点返回驻地。经过前期救治,除有生命危险需要进一步抢救的伤员外,其余伤员当夜12点准时送到火车站转运至桂林。由于伤员众多,工作量很大,我们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 精神一直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我院有两个刚怀孕的护士定珍和晓梅,为了不影响救护工作,她们强忍着妊娠反应,坚持和大家一样不分昼夜的工作,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决不能让死神从我们手中夺走这些可爱战士的生命。 虽然我们这里听不到枪炮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天天救治血肉模糊体无完肤的伤员,每接到一批伤员,我们的心就要颤动一次,前线战斗的惨烈我们伤员的伤势也一样惨烈,我们早已感同身受,仿佛看到战友们在阵地上奋力拼杀的情景。 在攻打谅山的战斗中,我军官兵的伤情主要以枪伤为主,大多是贯穿伤,伤口很深,伤口周围皮肤已经烧焦,治疗时必须清理掉坏死的组织,而清创引流和换药都是非常痛苦的。但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肢体伤残还是身中数枪的伤员,在接受治疗时,他们都能忍着剧痛,一声不吭的坚持着,积极地配合我们治疗。特别是在处理被炸伤的残肢时,看着都让人心疼,实在不忍心下手除掉伤口的坏死组织,反倒是伤员安慰我们,让我们放开手脚为其治疗创伤。在病房里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比起阵亡的战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个重伤员,胸部被子弹打穿,包扎过的伤口有明显的渗血,意识虽然清醒,但由于失血过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抬担架的南宁民族学院学生小心地把他搬到床上,我首先给他测量血压与体温,发现血压偏低并伴有低热。经过军医检查,万幸的是虽然子弹穿过胸部但没有引起气胸,如果子弹再偏一点就打到心脏了。军医紧急下了医嘱,我迅速开通二路输液通道,一路输葡萄糖盐水抗菌素,一路输林格氏液补充因失血而造成的体内液体失衡。卫生员和地方上一位中年大嫂过来要给他擦洗身体,我告诉她们这个伤员伤势比较重,尽量少搬动身体。于是,大嫂拿来一把大剪刀麻利地剪开了伤员的军装,并为他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后换上了新的军装,顿时,一个清秀英俊的小伙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得知这个伤员吃不下饭,大嫂即转身离去,一会功夫,不知从哪里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耐心地一口一口喂着伤员,犹如对待亲人一般。对这位伤员,我们医护人员都非常担心,一是怕伤口继续渗血,说明胸内还在出血。二是怕体温继续上升,伤口感染恶化。按照医嘱我每半个小时为他测量一次血压,一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时刻关注着伤员的生命体征。那位大嫂和卫生员也一直陪伴在伤员左右,像照顾亲人一样尽心尽责。在军医的正确治疗和我们精心护理下,伤员的血压逐渐回升,体温也下降了,伤口再没出现新的渗血,可爱的战友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转危为安。 在前线的紧张战斗和恶劣环境中,伤员初期的死亡率相当高,主要问题是后送困难,引起伤口感染恶化,原本不该结束的生命,却提前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令人痛惜。一般作为打穿插的部队,一路渗透向预定位置挺进,缺乏后勤保障,伤员要靠自己自行处理,甚至连牺牲的战友遗体都来不及掩埋。可想而知,能够活着下来的伤员该是多么的痛心。 让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广西兵,在我给他换药时,恰逢他所在部队的参谋来看望他,当听到参谋说他们班除他以外,其余战友全部牺牲时,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嚎啕大哭,同病房四个来自不同部队的战友也泪流满面。那悲痛欲绝的哭声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不在受伤的躯体,而在心中。当得知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时,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没有亲历过战场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切肤之痛的。至今我都无法忘记那撕心裂肺的一幕,他那悲痛万分的表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让我生平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战友”二字的真正含义和分量。 由于下来的伤员都是外伤,敷料用量特别大。为保证治疗,根据伤情,需要裁剪大小不同的纱布,工作下来直累得手腕发麻后背酸沉。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想想负伤和牺牲的战友,这点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超负荷的工作,换来的是战友们的早日康复,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前方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有一天送来一位伤员,他是旅越华侨,全家被越南人驱赶回到了祖国。为报仇他报名参了军,由于越语说得好,当上了侦察兵。在进攻谅山之前,他和战友们曾深入敌后侦查敌情,出色的完成了侦查任务,为攻克谅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我问他:“怕吗?”他说:“怕什么?我脑门上又没写我是解放军。”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收治的伤员们个个都很勇敢、顽强,为了国家的安危和民族尊严,他们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其中有一位重伤员,腹部遭越军枪击,肠子已露出体外,他自己用急救包包扎一下,仍继续坚持战斗,被战友发现后强行抬下了火线。送到我院时已高热不退。军医非常担心,怕感染引起腹膜炎进而危及生命。那时没有B超,一时无法确诊伤员腹内是否感染,而腹部探查术必须要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于是遵照医嘱,滴注两种抗生素抗感染,结果仍不见好转。那天正好我上护理班,给他测体温时已接近40度,我立即用纱布蘸着酒精在他四肢内侧擦试,再把蘸满酒精的纱布放在额头上做物理降温,由于伤员体温太高,薄薄的纱布很快就干了。我急忙跑到学校小卖部想买些棒冰,结果也没买到。情急中回到护士站,拿起毛巾浸湿后放在他的额头上。我不停地更换着毛巾,希望通过物理降温让伤员的体温尽快地降下来。其间军医让给伤员打退热针,只维持了两个小时体温又回升了。我把测量结果告诉了军医,几个军医经过商量后决定,马上做一个抗敏试验,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素,再适当加上小剂量的可的松。经过我们全力抢救,伤员的体温逐渐趋于正常,于当晚12点紧急转送到桂林。 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我每天都被他们的坚强勇敢感动着。收治在二所战后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的两位战士,是某坦克团的装甲兵。在一次战斗中,他们驾驶的坦克不幸被敌人的火箭弹击中,战友们相继牺牲,他们二人身负重伤。此时我军已深入敌纵深地带,救援分队未能及时跟进,他们因伤势过重不能行走,就一路爬着向我军后方转移。越南境内除了埋有大量地雷外,敌人还把所有的水源全都下了毒,他们渴了就喝自己的小便。途中两位战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也不知爬了多长时间,被救援部队发现后,及时送到我院进行救治。李姓装甲兵送来时全身多处创伤还有烧伤,我们用我院特有的烧伤膏给予外敷,再加上抗感染治疗,伤情很快稳定下来,被送往后方医院继续治疗。 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前线战地医院里数不胜数,时刻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3月5日,我军在达到预期目的后,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宣布撤军。这时候从前线下来的伤员以流弹枪伤为主,截肢手术也少了。由于伤员转入我院时已经转过好几个站了,这时军医们最担心的是伤口感染气性坏疽,一旦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就会引起广泛性肌肉坏死,成为发展迅速的一种严重性感染疾病,随时有可能并发为毒血症危及伤员的生命。在转来的伤员中,我们就发现了两例气性坏疽感染者。确诊后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对伤口清创引流,扩大伤口面并定时用大量3%双氧水冲洗伤口。军医合理配伍运用抗生素,并给伤员输入大量维生素及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在我们全力抢救下,两位伤员终于转危为安,避免了截肢的痛苦。在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完成了一个很难攻克的课题,受到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记得一位湖南籍伤员,他想给家里写信报个平安,可他的右手只剩下两根手指,无法握笔写字,心中非常着急,于是请我帮忙代写家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拿出空白护理记录帮他写信,被吴月琴军医发现后,她冲我大喊一声:“胡华军,你在干什么?”我吓了一跳。这时才猛然想起上级有明文规定,参战官兵不能和家里通信。好在有吴军医的提醒,否则我是要受处分的。 3月16日,我军全部撤回国内。撤军后最后一批伤员不再后送,轻伤员经过我们治疗很快伤愈归队,伤势稍重的继续接受治疗。其中有一位下肢中了枪伤的伤员,送来时根本就不能行走,军医检查后发现,虽然这个伤员伤势严重,但非常幸运的是没有伤及骨头与关节。军医嘱咐伤员一定要加强锻练,否则容易引起肌肉萎缩。由于拐仗数量有限,我们就成了伤员锻炼时最好的活动“拐仗”。为帮助这位伤员锻炼,军医在前面指挥,我扶着伤员在病房里行走,明显感到他的手臂在我肩膀上发抖,每行走一步都要承受剧烈的伤痛,大颗大颗的汗珠落了下来,军医不停地用纱布给伤员擦着汗,在我的搀扶和鼓励下,他忍着剧痛坚持在病房内锻炼。第二天,伤员坚决不要我搀扶,他说自己可以扶着床沿行走。以后,他每天都是这样忍着剧痛坚持锻炼,经过合理治疗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一个月后痊愈归队。伤员们这种顽强的意志和豪迈的精神让我十分的敬佩。 这时,各参战部队开始派参谋到各野战医院寻找本部队的伤员,我们的伤员登记本都快翻烂了。战区恢复通信后,我接到婶婶的来信,说她同事的儿子一直没有给家里报平安,让我帮助查找其下落。我在本院查找无果,又通过军用电话到其他部队查找也无消息。一天我当班时,正巧碰到他儿子所在部队的参谋来查找伤员,就顺便问起此人,不幸的是名单却在失踪之列。我写信告诉婶婶,让她的同事有个思想准备。不出所料,一星期后,部队领导带着他儿子的遗物来到了他家,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为国捐躯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 他们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换来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4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率领中央慰问团来我院慰问,他首先到病房看望、慰问了伤员,再到食堂查看我们与伤员的伙食,看到地方老百姓送来的猪肉和蔬菜很丰富,首长们非常满意。慰问结束后与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和伤员合影留念。那段日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每天晚上几乎都有文娱活动,不是电影就是演出。为了能让所有伤员看到演出,我们吃过晚饭就赶紧跑到病房,协助夜班战友做夜间治疗,量体温、发药、打针。完成治疗后组织伤员们到礼堂观看演出,对行动不便的,我们就用担架抬到礼堂,把中间最好的位置都留给伤员们就坐。由于文革的禁锢,很多影片刚刚解禁,如《未来世界》、《早春二月》、《阿诗玛》等,印象最深的要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慰问演出的《女驸马》,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动听的地方戏曲。优美的旋律,曲折动人的故事,加上演员精湛的表演,看过之后让人回味无穷。 在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在救护伤员方面充分利用陆、海、空的力量,分批将伤员陆续运回国内救治,从而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我院救治的重伤员中无一例死亡。当最后一批伤员痊愈出院后,我们奉命撤回原驻地。 我们带着胜利后的喜悦踏上归途,心情自然高兴。沿途的兵站依然忙碌,乘坐的还是闷罐车,所不同的是,每到一站都能看到欢迎我们的群众。尤其到了驻地宁波,地方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议式 ,车站和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和驻军官兵 ,膳食壶浆,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激动人心。我们开心的笑着,一种自豪感不由得涌上心头。次日,宁波市的党政军主要领导来到我院,祝贺我们凯旋归来。并在我院大礼堂内,设宴款待我们,席间大家推杯换盏,兴高采烈,热情交谈,气氛热烈欢快,整个礼堂内洋溢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那个热闹的场面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回到宁波后,所里特意放了五天假,让我们回家探望父母和亲人。回到家里,从大妹口中得知,参战这段时间里,在军中任职的父亲表面上显得很平静,可每天都非常关注内参和战报。父亲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可谓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作为一名老兵,父亲深知战争的残酷性,更知道军人肩负的责任,他只能把对女儿的牵挂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儿行千里母担忧”。那段时间,母亲更是时时刻刻牵挂着我的安危,每天往单位的收发室跑,希望能收到我的片言只语,并把单位所有的报纸都翻个遍,希望能从字里行间中了解到前方的战事。当战后收到我的第一封家信时,母亲喜极而泣,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这年5月,宁波市委与我院共同举办“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院派出了由孙晓光、赵桂芬带队,钟舒民、王爱萍、陈娟、魏立峰、李勤等几位小同志参加的宣讲团,深入驻地部队、学校和社会团体作报告。我院还组织文艺宣传队,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编排成节目,到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地海岛部队巡回演出。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同年8月才结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学英雄爱祖国的热潮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34年后的今天,我意外在新浪博客里遇到一位当年在我院治疗的伤员,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偶然在一个对越作战的老兵群里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野战医院。这个让我多少回梦醒的名字,带我回到34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春天。那年我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住进第12野战医院,是这里的白衣天使们为我进行了及时的救治,清创、打针、送药、送饭,给予了我们伤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又通过她们找到了当年我的主治医生徐军医。在此,我谨祝12医院的白衣天使们健康快乐!幸福平安!”这位幸存老兵还特意为我们写了一首诗: 献给白衣天使的歌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 你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道义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 你们用爱把生命延续 你们把病房当作战场 你们用精湛的医术 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战地医院的病房里 处处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 处处都有你们青春的足迹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 你们身披戎装身怀绝技 你们用温柔的双手 轻抚着战友的创伤 你们用火热的的情怀 温暖着战友受伤的心灵 一双双恐慌的眼睛 在你们的安抚下逐渐安详平静 一张张焦虑的面孔 在你们的从容中变得坚强无惧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 对待医治的伤员 你们当作自己的兄弟 为了护理负伤的战友 你们把羞涩藏起 正当花季的年龄 是无私的大爱让你们鼓足了勇气 你们是那样的纯洁高尚 好似夏日的荷花 更似八月的秋菊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 你们的奉献像和煦的春风 痊愈了我们受伤的躯体 你们诚挚的爱心 让我们受伤的心灵得以慰藉 你们用无边的大爱 让生变成了可能 让笑容代替了哭泣 你们用大海一般的境界 诠释了自己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 过去没发现你们多么美丽 从生死线上走过一遭 才知道你们是那样的神奇 南丁格尔的精神 在你们这里得到了延续 我们用崇高的敬仰 把你们深深的记忆 啊,美丽的天使,圣洁的白衣 你们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美丽 从这位老兵的诗里,我读懂了当年伤员心目中医护人员的形象,内心多了一丝宽慰和自豪。 世事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34年如弹指一挥间。当年那场战争中的幸存者,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中年人,他们没有摆功劳要待遇,而是在默默承受着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如意,却无怨无悔。 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曾经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那场关系中国和平与改革开放发展命运的战争并不陌生,更不会忘记被战争吞噬的成千上万个年轻的生命,烈士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一句被人们重复了无数遍的名言,而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人们却最容易健忘。让我们拭去蒙在心灵上的尘垢,重新打开记忆的门扉,还原那场战争的画面,以期让精神的投射在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中聚焦! (作者胡华军)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