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中国在南线动用了9个野战军的50多万陆军部队,配属大量技术兵种及70余万民兵、民工等保障队伍。其基本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入越北浅近纵深地区,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速歼速回。预定以15-20天时间,歼灭越军3-5个师的有生力量,摧毁其在中越边境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完成惩罚性质的作战。时间的限定,是中央军委考虑到北线苏军从反应到军事动员大约需要2周左右时间,南线中国军队的惩越作战将以此时间为限,到时撤兵,力争主动。在南线发起作战的同时,中国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在整个北方边境上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以严密监视苏军可能采取的武力援越行动。中国海空军则在领海、领空内加强巡逻、监视,保持威摄状态,不参加越境作战。 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分为广西和云南的东西两个方向。参加东线广西方向作战的有广州军区第41军、42军、第55军,武汉军区第43军、第54军、第20军58师,成都军区第50军(欠149师),广西军区独立师、炮兵第1师、高炮第70师,共19个步兵师加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参加西线云南方向作战的有昆明军区第11军、第14军,成都军区第13军、第50军149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炮兵第4师、高炮第65师,共10个步兵师加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广西方向总指挥是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云南方向总指挥是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 广州军区部队为东线作战的主力,包括部署在高平方向的41军、42军和同登、谅山方向的55军;武汉军区的43军为加强广西方向的第一批参战部队;50军和54军为第二批参加对越作战部队,原定计划从老挝过境直取越南奠边府,向越西北迂回实施大纵深作战。后因柬埔寨局势变化和无法控制战争规模而将计划取消,这两个军及武汉军区的20军58师加强到广西方向作为预备队。西线的第一批参战部队为昆明军区的11、14军和成都军区13军,50军149师作为预备队加强到云南方向。 昆明军区司令员原是王必成,主持领导了西线作战前的主要准备工作。中央军委在战前突然临阵换将,由原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担任西线作战总指挥,具体原因不明。杨得志虽然在1967年到越南考察过军事,但说要比王必成熟悉多少情况也难说。王必成和许世友是湖北麻城老乡,一起参与创建了鄂豫皖苏区,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然而文革中二人在南京军区闹下了矛盾,多年无法释怀,估计和换将很有关系。不过杨得志1979年1月7日到昆明军区上任,2月26日就因急性胃出血被接返北京治疗,实际主持作战只有9天左右时间。西线的对越作战继续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查玉升等人组织实施。张铚秀曾任26军副军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对于后勤不济影响作战有痛切记忆。查玉升是14军出来的,对老部队熟悉。抗美援朝时任过60军副军长,经历了180师的覆灭,有逆风仗经验。后来的西线作战步调紧凑,进度有度,避免了东线口子张得过大而遭遇的严重困难,二位老将是功不可没。 东线作战主要歼击对象是高平地区的越军346师,同登、谅山地区的越军第3师。另外,还对先后北上出援的越军327师、337师、338师及广宁地区的325B师实施了打击;西线作战主要歼击对象是柑塘、老街地区的越军345师和由平卢地区东援的316A师。东线作战地域东西长637公里,南北纵深约50-100公里;西线作战地域东西长500公里,南北纵深约40公里。 相比较而言,东线为主要战场。高平为边境正面的越南高平省省会,是越北几条主要公路的交通枢纽;谅山为首都河内的东北方向门户,是护卫红河三角洲平原的屏障。拿下这两个地方,将直接威胁河内与战略要地太原,可以调动周围10个师以上的越军。高平的特点是国境线被中国从北面和东南面呈半包围状,适合中国军队传统的穿插包围战法。谅山也是北面和东面两面临敌,中国军队可从容选择攻击点。东线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打高平,第二阶段打谅山。 西线作战也分两个方向。主要作战方向是沿红河两岸突击,攻克紧邻国境的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然后打向越军纵深防御体系,拿下重要经济城市柑塘,歼灭越军345师,威胁越军第二军区所在地安沛,同时相机歼灭平卢地区的越军主力316A师;次要作战方向是攻占封土地区,牵制莱州省方向越军,配合老街方向的作战。西线的特点是纵深小,且主要作战方向夹红河突进,便于中国军队协调机动。 越北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山高林密,沟深谷狭,茅草丛生,岩洞密布,河流纵横,路少桥小,雨多雾大,终年潮湿,自然条件相当恶劣。 从两军的武器装备来看,越军的步兵轻武器较优于中国军队,炮兵火力则远远不及。从军队战斗力上看,越军历经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侵柬战争30余年战火考验,基层官兵战斗经验丰富,擅长游击战,单兵作战技术好。中国军队则自抗美援朝战争后,除中印边界和中苏边界有过短时间冲突外,大部分军队二十余年未经战火,再加上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导致军队建设废弛。南线作战部队除13军和14军所属部队有过两次中缅边境戡界警卫作战的丛林战经验外,不少部队都没有经历过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又是临时扩编,新兵很多,训练也不好,战斗力不容乐观。中国军队优势之处是,指挥层和军队领导骨干是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精英,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坚决,擅长大兵团作战。而越军多年来以游击战为主要方式,抗美战争时期有限的几次大兵团作战又多属攻坚,很少锻炼诸兵种协同作战及大踏步的机动作战能力。越南以中国为假想敌已久,越北地区防御工事纵横交错,打击火力密集,有地利之险。中国的优势是可以自由选择打击时间和打击方向,握有战略主动权,且国力超出越南甚多。总地来说,双方各有长短,要看临阵发挥。 东线打高平是1979对越作战中最艰难的一场苦战。许世友原本是想用41军、42军、43军129师共7个师10万人马,对高平越军形成2.5:1的兵力优势,3-5天拿下高平,歼灭越军346师。实际作战中困难不断,不得不又先后加入54军160师、162师、20军58师、50军150师,把战役预备队大都投入到高平方向,用了11个师在高平地区反复清剿才算基本控制了作战地域。 广州军区关于高平战役的计划是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穿插包围,南北对进打歼灭战。因此用41军打北线,以122师从正面攻击高平的北大门朔江;123师368团从龙邦方向进行牵制性攻击,以使茶灵越军难以分兵增援高平;121师和123师主力从右翼进行双层迂回,切断高平越军西退原平和南退太原的道路,然后从北面压向高平实施总攻。用42军打南线,以126师为第一梯队,124师为第二梯队,集中大量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搭载步兵从布局关突破,打通4号公路,与41军南北对进攻克高平;以125师从水口关向复和县城进攻,打通3号公路,进逼广渊;以43军129师在42军南侧截断4号公路,阻击谅山越军北援。 实战进程中,北线打朔江是高平战役部署的小翻版。122师分路实施浅近纵深突破,拦腰斩断越军防线,然后东西对进直取朔江,歼灭性打击了越军346师号称“新潮团”的246团及部分地方军,共歼灭越军2100余人,打开了高平的北大门。但历时5昼夜才拿下朔江,已超出了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对整个高平战役完成时间的估计。 123师368团攻击茶灵方向的八姑岭和八达岭,有力牵制住了346师677团,歼敌260余人,完成了预定的战斗任务。这两岭的山地攻防战相当残酷,从中可以看出越军的单兵战斗力很强,这一仗绝不是那么好打的。 右翼121师和123师的双层迂回则很不理想。 121师穿插路程最为艰难,步兵轻装走山间小径长途80公里。沿路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远离后方、补给困难,受越军大小袭击上百次,伤亡很大,粮弹供应不上,部队饿着肚子拼命穿插,情形非常悲壮。最后虽然插到目标地班庄、董赛地区,截断了高平越军的西退之路,但各部因迷路遇袭和饥疲交迫而战斗力大减,加上上级命令多变,导致该师没能迅速收拢进至高平外围,而是滞留于扣屯地区。太原方向越军是没有积极北援,高平越军也没有大规模突围,真要来了,饥饿疲惫的121师能自保就不错了,要完成南敌北拒是太难了。 123师留了368团在茶灵方向牵制越军,只有2个步兵团配属坦克沿公路实施穿插,全程90公里。在打兰地区遇敌袭击时,因指挥员情况掌握不准,加上通讯联系不畅,上级传达命令过程中走样,以致未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反而后撤等待,从而贻误战机。最后穿插先遣队1个营虽插到目标地扣屯,但兵力不足,只能持防御态势,也没有迅速进至高平外围。123师主力则滞留河安地区,未能迅速打通公路跟进。不过也有收获,倒是打掉了那怀地区的越军346师师部,敌师长黄扁山大校当时战场失踪。 121师和123师都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到达高平外围实行总攻。实战进程证明,在地形不利、敌情不明、补给困难的越北地区搞大纵深穿插作战,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难以按时穿插到位,且遭受严重伤亡,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越军擅长游击作战,穿插部队的伤亡很多是被越军袭扰造成。加上没有控制主要交通线,后方补给不利,不但断粮缺弹,战斗中的伤员也要随部队行动,加重了部队的负担,导致部队战斗力大减。41军的大纵深穿插实战效果很不理想,直接影响了高平战役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