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回到了本文开头。许世友和王必成是湖北麻城老乡,文革中在南京军区发生了误会,一直对王耿耿于怀。许的个人因素有没有难说。王必成在昆明军区内部搞出来的矛盾,可能是原因之一。不过杨得志曾在1967年和1976年两次入越考察军事形势,对越军的战术和守备情况较为了解,邓小平将其点将也是深有考虑的。 fficeffice\" /> 杨得志是ffice:smarttags\" />1979年1月7日到昆明军区上任的,在开远开设了前进指挥所。他连续召开军区作战会议研究战役方案,组织准备工作,又亲自陪同总参杨勇、何正文副总长和总后张贤约副部长到河口、马关去实地勘察边境形势。1月15日,杨得志在河口的四连山上决定,主力13军、14军以红河为界,分别在两岸并肩向前突击。杨得志到了昆明军区,还带上了武汉军区的作战部副部长梁光烈。多年以后,梁已是中国的国防部长。 杨得志在昆明军区的40多天里做了大量的战役准备工作,开战后又日夜关注战局,运筹兵力调配。他本来就有严重的胃病,多日的高度紧张和疲劳,加上云南海拔较高,杨得志的身体终于崩溃了。1979年2月25日夜里,杨得志频繁腹泻便血。到了第二天早晨,已是失血过多,出现了急性左心衰,医生报了病危。因地处前线,设备和医药来不及运到,医生冒险静脉推注吗啡,暂时救回了杨得志的一口气。26日上午,中央军委派解放军301医院专家组乘专机飞抵开远,将其秘密接回北京治疗。 西线的对越作战指挥主要由副司令员张铚秀、查玉升等继续组织实施。张铚秀曾任26军副军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对于后勤不济影响作战有痛切记忆。查玉升是14军出来的,对老部队熟悉。抗美援朝时任过60军副军长,经历了180师的覆灭,有逆风仗经验。后来的西线作战步调紧凑,进度有度,避免了东线口子张得过大而遭遇的严重困难,与这二位老将的指挥很有关系。 3月中旬,对越作战部队分批回撤。杨得志抱病和301医院专家组再飞昆明,亲自迎接凯旋的将士。 邓小平复出后,抓军队,在军中先是倚仗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不想罗1978年底去西德治腿,突发心脏病去世。邓只能感叹其“无妄之灾”。随着杨成武、肖华外放,陈锡联下课,邓的目光落到了老部下杨得志身上。1980年3月,杨得志接了邓小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成为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和副总长杨勇、张爱萍、军委秘书长耿飚、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等人成为军队中支持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后来,叶帅谦退,邓把老朋友杨尚昆从广东调入军队,成为军委常务副主席,又培养张震、刘华清等人的力量,这才彻底掌握了军权。 1980年代中期的百万大裁军,是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牵涉到多少单位,多少个人的利益,推动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邓小平下定了决心:“这是个得罪人的事,让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下任军委主席。”小平抓总,具体协调落实就是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和总参谋长杨得志了。像撤掉福州军区和乌鲁木齐军区,是落实邓小平“世界大战十年内打不起来”预言的直接结果;唯一有作战任务的昆明军区合并到成都军区,是全面考量西南地区战略形势的决定;拆分武汉军区则更多考虑预备队如何设置,如何精减人员。历史证明,这样一件大事干得很成功,一举解决了军队多年臃肿的一个老问题,为后来的继续裁军,精兵主义打下了基础。 1987年,杨得志卸掉了总参谋长职务。 1988年,杨得志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和他一生追随的领袖同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