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这是今年5月20日我发在邯郸骑友大本营老站的一个帖子,后来,也不知骑友们探路结果。不想事隔数月,这位“武安张”又出现了,缘于旅行者大姐将我的这个帖子转发在了赵像公社。“武安张”思乡心切,在网络搜索“武安民俗文化”这个词时,从赵像公社找到了旅行者大姐转发的这个帖子,由此“武安张”进入了赵像公社,并在那里发了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并希望邯郸骑友能到他的老家武安陶冶去看一看。经旅行者大姐牵线,我又与“武安张”通过QQ联系上了,今天再次把这个帖子发上来,以表示对“武安张”朋友的感谢,感谢他为骑友提供了他老家的资料,敬佩他身在异乡仍然不忘家乡的美好情结。 [原帖]: 有位叫“我是武安张”的朋友在我的博客里看了我写的《武安民俗文化游》后,给我的回复。现转贴过来,供大家一读:
看了你介绍朱家大院的游记后,勾起我思乡情结,一时有感,随笔写了一段,希望你能看到,并望有时间到冶陶去看看吧。
如果你有时间,可往武安西南25公里处的冶陶古镇去看看。该镇是武安古八大镇之一,是西通晋秦的必由之路,商品集散地,曾为繁华之所,那里出过民国时的县长,解放后两任县长和商人,东北的药铺多为武安人开设,曾有武安帮一说,也曾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和边区政府所在地。 我家老宅位于该镇的上街(因古镇顺山坡而建,低处部分称为下街,高处部分称为上街,也叫上庄当,音),你向有点岁数的人打听,九门相照老宅在哪,就会有人领你去了。 这个宅子,搞不清是那年建的了,老乡们说三百年以上,当时张氏三兄弟打算并排建三套。中间一套,即我家那套建成了,两边的只建成了前院。村东头关帝庙修缮石碑记载中,记有三兄弟带头捐款的记录,碑上的落款是乾隆四年。以此推论,或是乾隆朝的房屋。 现保存较完整的中间这套,门楼高有6米吧,宽有3米左右(能过大马车),给人感觉气派大,现在大门前还留有上马石,大门洞东西也是房屋,我不知叫什么形制的房屋,过了门洞进院,东西厢房,正北是过厅房吧,当地人叫大方丈,可能是因为这第一个院占地大吧,曾当学校,村里的马棚,村里的磨房。大方丈前几层台阶,上了台阶然后进屋,大方丈不住人,娶亲送殡,有大事时走的过堂。平时走两边侧道,穿过花辩形的砖门和一个挺好看的木门楼就到了第二个院,也是东西厢房(过去房子门脸都是木头的,雕刻的花,当地叫隔断还是隔栅),正北是一宽有十米左右,深有五米左右吧,全是木头过厅,两头隔有两间小房,中间放在祖宗牌楼。过了这个院上几阶台阶就是主院,青砖铺地,中间有一长方形石桌(小时回家在上面写过作业),桌前有棵什么小树来着,院两侧是东西侧楼,高有现在的四层楼高吧,下石上砖,屋里有楼梯。正北上台阶进堂屋,台阶上的平台有一米多宽,台阶上有出檐,夏天别家人常到台阶上乘凉。堂屋楼下为5间,中间是大厅,屋东边是炕,用木雕的隔栅与大厅分开,西边用木隔栅分出一间,内有一木楼梯上楼上,共七间,木地板,楼两侧有门通到东西楼,叫闰女楼,绣楼。可惜年久损坏,主楼顶已拆,但飞檐还在,东楼先坏的,现只有西楼还是完整的。主楼东西各有一过道,相当于又是两间房子,这样,楼下五间加两侧过道,正好与楼上七间吻合了。东过道向北是后院,有厕所,有几间青砖北屋,西过道通向后面一个门,后门外边是一条胡同主院西侧有个门,出去后是花园前。这些房子院落主体还在,当年风貌依存,留有当年的气味。
光听老乡们说,当年我家这九门相照的宅子是武安出西门第一大宅子,不管是否夸大,当从现存建筑的气势上看,当年在山里能建设这样一套宅子(原本三套),是不很不容易的,从前到后要有百米吧,因为前面已不是咱家的了,也没心思,没设备去好好看看,量量,估计深有百米多,宽有几十米吧,它每个院子是方形偏扁一些,不像乔家大院那个主院是东西窄,南北细长,乔家大院是平房,它是楼房,从外面看,整个院墙由房子连接而成,对外不开窗户,只有主楼在两侧各有一个观景花窗户。一进院子感觉踏实,觉的这才适宜人居的院落,有人情味,有乡土味,晚上睡觉特香,有一种在家的感觉。比现在农村新建房感觉好多了,现在的房子感觉像一个人没穿内裤一样,看着花丽,没有内涵。 当年刘、邓,簿、腾代远,李达,杨静仁等领导人都在冶陶住过,刘太行,毛毛,簿熙来都住过。刘太行和我大舅一起玩,有一年冬天,不知刘太行和我大舅从那里抓到了小鱼,把鱼放到我姥姥家的一个小瓷坛还是罐子里,结果入冬天后,放在外边一结冰,把个坛子也冻裂了。说是刘太行想和我大舅结拜,我姥爷怕国军来了会挨整,不让。(结果我大舅没挨国军整,倒是五七年反右时,我大舅不知说了什么话,,也是一个同事想跟一个女的好,可那女的偏喜欢我大舅,那人找机会告了我大舅的黑状,结果我大舅被打成右派,挨整,他正年青气盛年纪,一气之下回家务农。回乡后,一有运动,村里就把我大舅叫去整一下,后来我想,小时候回老家总见大舅黑着脸,脾气不好,见他打过几次我妗子,我妗子娘家也在本村,是所谓地主家的女儿吧,长的端正好看,不像是村里人,我见过她的奶娘到我姥姥家聊天。后来分析是我大舅挨整,精神和生活压力太大所致。幸亏,邓小平出来后,我大舅也摘了帽,恢复了教师身份,补了工资,两个儿子也有了工作。可他没过几天舒心日子,就因病早去了。 希望你们能看到我的介绍,你们有时间去看看,那里有老一辈住过的旧居,有纪念馆,有药王山,上有药王庙,规模不大,年代久远,我记的有顺治年间修缮碑记,有民国时期重修阎王殿的碑刻,有乾隆年间修缮过的关老爷庙,有奶奶庙,金丝娘娘庙,也称为求子娘娘,还有一些典型的武安阁楼,有一字阁,丁子客,每条大胡同口就设一阁,一有敌情,大门一关,连接上城墙,就成了一座座的城中城了。 一时兴起,写了许多,不及细看,其中定有错别字,自己纠正吧。
后补:上篇中的写的几位当年的领导人的名字中杨静仁应为杨秀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
|